基期固定成本加基期息税前利润
在预算编制中,"基期固定成本加基期息税前利润"是一个常用的预算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基期的固定成本与基期的息税前利润相加,来估计下一期的总成本。
基本原则:
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即下一期的固定成本与基期的固定成本相同。
息税前利润与收入水平成比例变化。
使用方法:
1. 确定基期的固定成本和息税前利润。
2. 假设下一期的收入水平与基期相同。
3. 根据收入水平,通过一定比例关系计算下一期的息税前利润。
4. 将下一期的息税前利润与基期的固定成本相加,得到下一期的总成本。
适用范围:
此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况:
收入水平较平稳,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固定成本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优点:
简便易用,不需要复杂的计算。
适用于稳定经营的企业。
缺点:
无法考虑环境或市场变化对成本和收入的影响。
对收入水平变化较大的企业不适用。
一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基期固定成本为 80,000 元,销量为 500 件,利润为 20,000 元。
对于这家企业来说,固定成本的增加或销量和利润的变化都将对其财务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固定成本的增加会直接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以 10% 的增幅为例,固定成本将增加 8,000 元,从而使企业利润减少 8,000 元。因此,企业有必要控制固定成本,以维护其利润水平。
销量的变化对利润也有显著影响。假设销量增加 20%,至 600 件,则企业利润将增加 4,000 元。这是因为随着销量的增加,企业的收入也会增加,而固定成本不会相应增加。因此,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销量,以提高利润。
利润的变化受固定成本和销量的双重影响。如果固定成本不变,销量增加 20%,则利润将增加 4,000 元。如果固定成本增加 10%,而销量也增加 20%,那么利润将仅增加 2,000 元。这表明固定成本和销量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相互制约,需要企业综合考虑。
这家企业需密切关注固定成本、销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适当措施来优化其财务绩效。
当企业基期固定成本为 200 万元,基期息税前利润为 300 万元时,意味着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为:
息税前利润率 = 息税前利润 / 营业收入
假定企业基期营业收入为 x,则有:
300 万元 / x = 息税前利润率
由于固定成本不变,因此在营业收入发生变化时,息税前利润率也会随之变化。假设企业预测的营业收入为 y,则变动后的息税前利润为:
变动后息税前利润 = y × 息税前利润率 - 200 万元
将基期息税前利润率代入公式,得到:
变动后息税前利润 = y × (300 万元 / x) - 200 万元
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则变动后息税前利润会大于基期息税前利润;如果营业收入减少,则变动后息税前利润会小于基期息税前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此分析基于固定成本不变的假设。如果企业的固定成本发生变化,则息税前利润率和变动后息税前利润的计算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若企业基期固定成本为 200 万元,基期息税前收入为 1000 万元,则基期息税前利润率为:
息税前利润率 = 息税前利润 / 营业收入
= (1000 万元 - 200 万元) / 1000 万元
= 80%
假设企业在报告期营业收入增加到 1200 万元,可变成本率保持不变,则报告期可变成本为:
可变成本 = 可变成本率 × 营业收入
= (100% - 80%) × 1200 万元
= 240 万元
报告期固定成本为 200 万元(不变),息税前利润为:
息税前利润 = 营业收入 - 可变成本 - 固定成本
= 1200 万元 - 240 万元 - 200 万元
= 760 万元
报告期息税前利润率为:
息税前利润率 = 息税前利润 / 营业收入
= 760 万元 / 1200 万元
= 63.33%
相比基期,报告期息税前利润率下降了 16.67%(即 80% - 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