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借名贷款指导案例
借名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他人的名义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行为。最高法院曾先后审理过两起借名贷款纠纷案件,判决确立了借名贷款的法律效力及风险承担原则,成为借名贷款领域的重要指导案例。
案例一:2004年最高法《韦某借名贷款案》
韦某为某公司法人代表,以个人名义向银行借款,借款合同上记载借款人为其妻子。借款到期后,韦某无力偿还,银行遂向其妻子追偿。法院经审理认为,韦某系借名贷款的实际借款人,其妻子作为名义借款人应对借款承担责任。
案例二:2017年最高法《林某借名贷款案》
林某为某公司股东,使用他人名义向银行借款,借款合同上记载借款人为其父亲。借款到期后,林某向法院提出撤销借款合同的诉讼,主张其父亲并非实际借款人。法院经审理驳回林某的诉讼请求,认定借名贷款合同有效,林某应对借款承担偿还责任。
这两起最高法指导案例明确了以下法律原则:
1. 借名贷款效力:借名贷款合同合法有效,名义借款人应对借款承担还款责任。
2. 实际借款人责任:实际借款人虽未在借款合同上签字,但应承担借款的偿还责任。
3. 名义借款人地位:名义借款人仅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偿还责任,不享有实际借款人的权利。
4. 合同撤销:名义借款人不能以其并非实际借款人为由主张撤销借款合同,除非能证明其被胁迫或欺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为进一步规范借贷行为,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于2020年8月28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借贷合同的生效要件、无效情形、利率认定、诉讼时效等方面的法律适用规则,对借贷案件的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借贷合同的生效要件
《意见》规定,借贷合同成立,应具备以下要件:
1.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借贷双方意思表示真实;
3.借贷标的物明确;
4.借款用途合法。
二、借贷合同的无效情形
《意见》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借贷合同,无效:
1.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2.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3.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4.无还款来源或者无偿还能力的;
5.借款人未将借款用于借款合同约定的用途的。
三、利率认定
《意见》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超过年利率24%,超过部分无效。借贷双方未约定利率的,按照当地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
四、诉讼时效
《意见》规定,民间借贷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最高院民间借贷指导案例汇总
民间借贷活动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院)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案例,对民间借贷纠纷的处理提供了明确规范。
一、形式审查
借贷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否则视为无效。(2015年最高法民一庭民初字第1527号)
借条应载明债权人、债务人、借款金额、利息约定、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必备条款。(2013年最高法民二庭民终字第37号)
二、利率审查
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利息不受法律保护。(2015年最高法民一庭民初字第1527号)
超过年利率36%,超出部分的利息和本金一律不予保护。(2019年最高法民二庭民终字第193号)
三、担保审查
民间借贷中常见的担保方式有抵押担保、质押担保和保证担保。(2015年最高法民一庭民初字第1527号)
担保合同应符合法律规定和担保合同的要件。(2019年最高法民二庭民终字第193号)
四、诉讼时效
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民法典第188条)
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民法典第196条)
五、其他重要判例
借贷人以非法债务为目的借款的,借款合同无效。(2019年最高法民一庭民终字第193号)
民间借贷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息约定,既可以适用合同法,也可以适用最高院相关指导性案例。(2015年最高法民一庭民初字第152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意见》)于2015年8月28日起施行,对民间借贷纠纷的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司法指引。
《民间借贷意见》明确了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强调借贷双方应依法订立借贷合同,约定借款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指出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同时,为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规定了民间借贷合同生效、担保合同效力、诉讼时效等规则。
《民间借贷意见》还对民间借贷纠纷的审理程序进行了规范,明确了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和证据审查标准。要求出借人对借贷关系的存在及金额负有举证责任,而借款人则对抗辩事由负有举证责任。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当全面审查证据,并根据证据情况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形成裁判意见。
《民间借贷意见》的出台规范了民间借贷市场,保障了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它为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