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信贷利息不计算入 GDP 的原因在于,GDP 反映的是生产出的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不包括贷款等金融交易所产生的收益。
消费者信贷利息基本上是贷款人对借款人借入资金的补偿。这部分利息收入并不会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而只是在贷款人手中转移资金。因此,它不符合 GDP 衡量实际产出的标准。
将消费者信贷利息计入 GDP 会导致对经济规模的夸大。这是因为贷款活动可以无限期地重复,而无需创造任何新价值。例如,如果一个人借 100 美元,支付 10 美元的利息,然后用这 10 美元再借 100 美元,那么 GDP 将会错误地增加 10 美元,即使该交易并没有产生任何新的商品或服务。
消费者信贷利息随时间而变动,这可能会导致 GDP 波动不稳定。例如,利率上升会导致信贷利息支出增加,进而减少家庭消费和整体经济活动。相反,利率下降会导致信贷利息支出减少,从而增加家庭消费和经济活动。
总体而言,消费者信贷利息不计算入 GDP 是因为:
它不代表新商品或服务的生产。
它会夸大经济规模。
它会加剧 GDP 的波动。
消费信贷执行的利率通常较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风险溢价:消费信贷往往缺乏充分的抵押担保,这增加了贷款人的风险。为了弥补这一风险,贷款人会收取更高的利率以补偿潜在的损失。
2. 运营成本:消费信贷通常是小额贷款,处理和管理这些贷款所需的运营成本较高,包括信用评估、发放贷款和收取还款。这些成本通过更高的利率转嫁给借款人。
3. 利率波动:消费信贷利率与市场利率相关。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消费信贷利率也会上升,以反映不断变化的借贷成本。
4. 贷款期限:与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相比,消费信贷通常期限较短。较短的期限意味着贷款人收取的利息较少,因此他们需要较高的利率来弥补所损失的收入。
5. 信用评分:信用评分较低的借款人被视为风险较高,因此他们会收到更高的利率。这是因为贷款人认为这些借款人更有可能拖欠或违约。
总体而言,消费信贷执行的利率较高,是为了弥补贷款人的风险、运营成本、波动利率,以及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较高的利率,以确保贷款人获得合理的回报并保护自己免受潜在损失。
消费信贷利息是否包含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支持纳入 GDP 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消费信贷利息反映了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这些服务有助于促进经济活动,因为它们使消费者能够获得贷款并进行购买。因此,消费信贷利息应被视为 GDP 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生产性活动。
反对纳入 GDP 的观点
反对者则辩称,消费信贷利息只是借贷资金的成本,不反映任何实际生产。他们认为,将其计入 GDP 会高估经济增长,因为这是双重计算。借贷资金本身已包含在 GDP 中,利息只是偿还这笔贷款的费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立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采取了一种折衷方案。它将消费信贷利息排除在 GDP 计算之外,但将其计入净国民收入 (NNI)。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消费信贷利息不是直接产出的结果,而是对资金使用的补偿。
最终,消费信贷利息是否包含在 GDP 中的问题取决于对生产性活动的定义。如果金融服务被视为一种生产性活动,那么消费信贷利息应纳入 GDP。如果它被视为一种成本,那么它就不应包括在内。IMF 的方法提供了平衡,承认消费信贷利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同时避免产生双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