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向来是民间常见的资金周转方式,但放贷利率过高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损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保护借款人的利益,国家法律对放贷利率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个人或单位以放贷为业,年利率超过36%,尚未达到24%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超出24%部分的利息依法没收,上缴国库。年利率超过36%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的年利率是指实际执行的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实际执行的利率是指借款人实际支付的利息与借款本金的比例,而名义利率只是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率。
当借贷利率超过法律规定时,借款人可以依法追回多收取的利息。同时,放贷人还将面临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会被判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为了避免触犯法律,放贷人应严格遵守国家利率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过高的利息。借款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
放贷利息不受法律保护的界限
在借贷关系中,放贷人收取利息是合法的,但利息不得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将不受法律保护。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放贷利息不受法律保护的界限如下:
一、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此限度,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返还已支付的超出部分利息。
二、网络小额贷款
网络小额贷款平台发放的小额贷款年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即24%。超过此限度,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部分利息。
三、信用卡透支
信用卡透支利息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即年利率18.25%。超过此限度,持卡人有权要求发卡行减免超出部分利息。
四、其他贷款
针对其他类型的贷款,如企业贷款、抵押贷款等,法律法规一般会规定不同的利率上限。借款人应仔细阅读贷款合同,了解所贷款项的利率约定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利息是指在约定利息范围内合法收取的利息。如果放贷人收取的利息已超过法律规定限度,且向借款人索要超出部分利息,则构成非法放贷行为,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甚至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