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来自浙江宁波的年轻企业家唐毅,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来自德国的国际援助专家麦克·科瑞。科瑞向唐毅介绍了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唐毅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中国农村资金短缺的问题,于是决心在中国推广这一模式。
在科瑞的指导下,唐毅于 1998 年在宁波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纯民间小额信贷试点——甬城小额信贷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宁波市鄞州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甬城小额信贷的成立,打破了以往小额信贷机构只能由政府或金融机构设立的传统模式,为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其特色在于:
纯民间性质:由民间企业家出资设立,不依赖政府资金。
小额贷款:贷款金额一般在 5000 元以下,用于解决小微企业和贫困家庭的资金需求。
无抵押、无担保:信贷机构主要通过对借款人品格、信用和还款能力的评估来发放贷款。
小组放贷:借款人必须组成 5-10 人的小组,互相担保,形成连带责任。
甬城小额信贷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证明了民间资本和专业团队在小额信贷领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中国小额信贷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第一个纯民间的小额信贷试点是宜昌市“三农”小额信贷试点项目。
该项目于2005年启动,由宜昌市金融办、扶贫办、农业局等部门联合发起,由宜昌市农村商业银行承担试点任务。其目标是为宜昌市农村地区贫困农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支持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试点项目的主要特点是:
纯民间运作:项目资金完全来自宜昌市农村商业银行自有资金,不使用财政资金。
定位明确: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村贫困农民,贷款金额一般在1万元以下。
操作简便:项目采用担保替代抵押的信贷模式,手续简便,审批速度快。
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末,项目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50亿元,惠及10万余户农村贫困农民,帮助他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三农”小额信贷试点项目是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为探索纯民间运作的小额信贷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始于1995年。
1995年,国际小额信贷组织——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向中国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引入了小额信贷模式。该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实施,主要面向贫困的农村妇女。贷款金额小、期限短、利率低,并采用小组成员相互担保的信贷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贷款风险,提高了还贷率。
格莱珉模式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的开端。此后,小额信贷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解决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小额信贷业务,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截至2023年,我国小额信贷行业已历经27年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金融机构的参与下,小额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为缓解贫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第一个纯民间的小额信贷试点银行,即成都金控集团旗下百信银行,于2016年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
百信银行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个人消费金融和社会民生等领域。通过独创的云信贷风控体系,该行搭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贷服务体系,实现了高效、精准的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
截至目前,百信银行已在全国设立了超过100家分行和支行,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人客户。该行凭借专业的信贷服务、完善的风控体系和贴心的客户服务,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客户的信赖。
百信银行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小额信贷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纯民间资本运作的小额信贷银行,百信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限制,通过创新服务和金融科技,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为社会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百信银行将继续秉承“以科技普惠金融,让小微梦想更大”的使命,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完善信贷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