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经营贷”流入楼市现象不断加剧,近期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严查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经营贷原本是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而推出的,但由于其利率较低,且审批相对容易,近年来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他们通过伪造流水、虚构经营场景等方式骗取经营贷资金,然后将资金用于购房、炒房等投机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经营贷的初衷,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为遏制这一现象,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信贷审查、提高首付比例、严查资金用途和加强信息共享等。
苏州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加大对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打击力度,对违规行为严厉查处。对骗取经营贷资金用于购房的个人,将列入征信黑名单,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对涉嫌违规发放经营贷的金融机构,也将严肃处理。
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苏州“经营贷”流入楼市的现象有望得到有效遏制。这也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范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严厉打击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近日,苏州市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经营贷违规使用之势。
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主违规将经营贷资金挪用于购房、偿还房贷等与主营业务无关的用途。对此,相关部门依法严厉查处,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管,筑牢经营贷违规使用防线。
一是加强贷前审查。银行在发放经营贷时,须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质、用途合法性等。对提供虚假材料、用途不明的贷款申请,坚决不予审批。
二是强化贷后监管。银行应建立贷后动态监测机制,定期检查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发现违规使用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堵塞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渠道。
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对违规使用经营贷的企业和个人,相关部门将依法严肃惩处,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建立违规使用黑名单制度,警示违规者。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旨在规范经营贷使用,切实遏制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监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苏州经营贷流入楼市怎么办?
近日,苏州出台调控政策,严打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监管,堵住违规渠道。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审查企业资质、经营状况和资金用途,严防资金挪用。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二、健全征信体系,提高违约成本。对违规使用经营贷的企业和个人,要及时纳入征信黑名单,限制其后续融资和贷款。同时,要加强失信惩戒,对违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三、完善融资渠道,满足企业需求。对于真正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有关部门应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更多低成本、可持续的融资方式。例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政府贴息贷款等政策。
四、规范市场机制,促进良性循环。房地产市场应实行市场化、法治化管理。政府要规范市场行为,促进供需平衡,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行为。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和个人了解经营贷的用途和违规风险,提高守法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苏州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比例
据相关部门统计,近年来苏州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1年,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比例约为20%,而2022年上半年已上升至近30%。
经营贷流入楼市主要有以下原因:
资金成本低:经营贷的利率一般低于房贷利率,使得部分购房者通过经营贷套取资金流入楼市。
操作便利:银行对经营贷的审查较宽松,购房者只需提供简单的经营证明即可申请。
监管不严:监管部门对经营贷流入楼市的监管相对较弱,导致部分购房者钻空子。
经营贷流入楼市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加剧房价上涨:过多的资金流入楼市会推高房价,加重购房者的负担。
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经营贷的本来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流入楼市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
金融风险隐患:经营贷并非用于经营用途,一旦出现企业经营不善或其它风险,可能会导致贷款违约,带来金融风险。
对此,监管部门已采取相关措施,包括:
加强经营贷审查和监测,严查违规流入楼市的行为。
提高经营贷利率,缩小与房贷利率的差距。
完善信用体系,加强对经营贷使用情况的监管。
通过综合施策,苏州正在减少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比例,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