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债务利息的有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
第18条:借贷双方约定利息的,人民法院应认定为法定利率。
第19条: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年利率24%,超出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019年)
第5条:债务人在主合同到期后未履行债务,债权人请求其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利息自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
第34条:金融借款合同约定逾期利息的,人民法院应认定为有效。
其他相关规定: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二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约定利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以高利放贷或者其他非法手段非法获取高额利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关于债务利息的有关司法解释规定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关于债务利息的法律规定主要有:
1. 逾期利息:
借款人逾期还款的,应当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标准支付逾期利息。
对于无约定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计算。
2. 罚息:
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请求按照不低于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支付罚息。
对于无约定的,按照LPR的3倍计算。
3. 复利:
未经约定,债权人不得就利息计算复利。
4. 利息上限:
法律对债务利息没有明确的上限规定,但司法实践中一般认定24%为合理利率上限。
5. 利息减免:
借款人属于自然人的,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非故意原因导致无法还款的,可以请求债权人适当减免利息。
6. 利息起止日期:
逾期利息自逾期还款之日起计算。
罚息自债务到期之日起计算。
上述司法解释规定旨在合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过高利息负担对借款人造成不当损害。当事人在借贷过程中应注意债务利息的相关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其中对债务利息作出了新的规定。
《解释》明确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原《合同法》规定,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而《解释》将其提高至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这意味着债务利息在不超过LPR的四倍时,受法律保护。
《解释》还对高利贷行为作出了认定。如果债权人以高于LPR四倍的利率向债务人放贷,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则构成高利贷。借款人有权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利息,并有权请求法院减少或免除还款金额。
《解释》规定,出借人与借款人在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超过LPR的四倍但未构成高利贷的,债权人仍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款人主张约定的利率过高,要求适当调减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利息。
《解释》对债务利息的规定,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打击高利贷行为,维护社会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