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民间借贷案件中职业放贷人的认定和标准
在2019年的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纠纷中职业放贷人的认定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为解决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职业放贷人予以明确界定,并提出了判断标准。
职业放贷人的认定标准
以借贷为主要营利手段,具有持续、稳定放贷行为。
贷款金额较大,且借款人数量较多。
以营利为目的,收取高于正常利率的利息。
具有相对固定的出借资金来源,如个人积蓄、借入资金或集资资金。
提供与借贷无关的其他金融服务,如借款咨询、担保等。
判断依据
法官在认定职业放贷人时,应结合以下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放贷人的主观意图
放贷的规模、频率和期限
借款人的类型和利息水平
出借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是否提供其他金融服务
认定职业放贷人的意义
认定职业放贷人有助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民间借贷的合法权益。对于职业放贷人,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时会严格审查其放贷行为,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同时,对于借款人而言,认定职业放贷人有助于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民间借贷中职业放贷人的本金受否受法律保护,取决于多种因素:
民间借贷合法性:
民间借贷行为本身必须合法。如果借贷利率超过法定利率的四倍,或者借贷行为涉嫌高利贷、敲诈勒索,则相关借贷合同可能无效,法院不会保护放贷人的本金。
借贷主体资格:
放贷人和借款人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且借贷行为必须出于自愿。如果一方受到胁迫或欺诈,导致其做出借贷行为,法院可能会认定合同无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包括放贷人的本金。
借贷合同形式:
借贷合同应有明确的书面形式,并载明借贷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关键内容。如遇纠纷,书面合同可作为合法证据,保护放贷人的本金。
借贷用途是否合法:
借款人借贷用于合法的目的,如生产经营、个人消费。如果借款用于非法用途,如赌博、洗钱,相关借贷合同无效,法院不会保护放贷人的本金。
民间借贷职业放贷人的本金受否受保护,取决于借贷行为的合法性、主体资格、借贷合同形式以及借贷用途是否合法。因此,职业放贷人在从事民间借贷活动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审慎行事,才能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保护自己的本金安全。
民间借贷与职业放贷人有何区别?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或法人与自然人之间发生的借贷关系。其特点是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管制,利率可自由协商,风险自担。通常发生在亲朋好友、同事邻居之间,具有互助和信任的基础。
职业放贷人是指以放贷为主要经营活动,向他人提供信贷服务的个人或机构。其特点是受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利率受国家政策和市场利率影响,风险受风控措施和担保机制制约。职业放贷人往往具备专业知识和资金实力,通过正规渠道放贷。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受监管程度:民间借贷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管制,而职业放贷人受银保监会等机构的监管。
2. 利率协商:民间借贷利率可自由协商,不受法律限制;职业放贷人利率受国家政策和市场利率影响。
3. 合同规范:民间借贷合同通常较为简单,缺乏规范性;职业放贷人需签订规范的借贷合同,明确借贷条件。
4. 风险承担:民间借贷风险自担,职业放贷人通过风控措施和担保机制分摊风险。
5. 资金来源:民间借贷资金主要来自借款人本身或亲朋好友;职业放贷人资金主要来自金融机构或自有资金。
民间借贷是一种非正规的借贷形式,具有灵活性、高风险的特点;职业放贷是一种正规的信贷服务,具有安全性、低风险的特点。借款人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