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中,借款时间过长导致利息超出本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借款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核实借款合同:仔细检查借款合同中关于利息计算方式、利率、还款期限等条款,明确借款金额和应还利息。
2. 协商调解:与贷款人进行协商,争取获得较低的利息或延长还款期限。
3. 寻求法律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请求法官或仲裁员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超出本金的利息进行裁决。
4. 报案处理: 如果贷款利率远高于法定利率,甚至涉嫌高利贷,借款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追究贷款人的刑事责任。
5. 依法追偿: 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后,借款人应及时依法追偿,避免损失扩大。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出此利率的部分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无须偿还。
民间借贷利息超出部分是否需要返还
民间借贷中,如果借款人支付的利息超出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上限,则超出部分是否需要返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法律规定
《合同法》第224条规定,借贷双方的利息约定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超出部分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规定,出借人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但是,约定的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利率四倍以上的除外。超出部分的利息依法不予保护。
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民间借贷利息超出部分是否需要返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 支持返还说:认为超出部分的利息无效,应予返还。法院依据上述法律规定,认为此类利息超出法律或合同限定,属于高利贷,应予无效并返还。
2. 不支持返还说:认为超出部分的利息不违反公序良俗,应予保护。法院认为,只要利息约定不违背公平原则,且借款人自愿支付,即使超出法定利率,也应予以保护。
争议焦点
争论的焦点在于,民间借贷中约定的利息是否属于社会公序良俗,以及是否违反公平原则。支持返还说的观点认为,高利贷侵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社会公序良俗。而不支持返还说的观点则认为,民间借贷是一种市场行为,只要双方自愿,不应干预。
民间借贷利息超出部分是否需要返还问题,涉及到法律规定、司法实践和社会公序良俗等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司法解释。借贷双方在签订协议时,应谨慎约定利息,遵守法律规定,避免不必要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