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民法典对信用卡逾期行为作出了新的规范。根据新法规,持卡人信用卡逾期还款后,发卡银行在催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保护持卡人合法权益:发卡银行在催收过程中不得损害持卡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暴力、威胁、侮辱、诽谤等方式催收。
2. 采取合理催收措施:发卡银行的催收措施应当合理合规,不得过度骚扰持卡人。催收时间应限制在上午 8 点至晚上 9 点,不得在法定节假日及休息日催收。
3. 保密持卡人信息:发卡银行不得向第三方泄露持卡人的信用卡信息、还款记录等个人隐私。
4. 协商还款计划:发卡银行在催收过程中,应积极与持卡人沟通,协商合理的还款计划。对于因特殊情况导致逾期的持卡人,发卡银行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免部分逾期利息和滞纳金。
5. 及时冻结账户:如果持卡人长期逾期还款,并且拒绝与发卡银行协商还款,发卡银行有权对持卡人的账户进行冻结。
新法规的出台旨在加强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保护,规范信用卡催收行为,营造健康的信用卡消费环境。持卡人应当合理使用信用卡,及时还款,避免逾期情况的发生。
2023年4月1日起,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对信用卡逾期还款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受此影响,部分银行和发卡机构已修改了相关业务规则。
新法规在哪里找?
广大持卡人可通过以下途径查询2023年民法典关于信用卡逾期新法规的内容:
官方网站:登录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站(在“法规库”栏目中搜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
法律出版社:购买民法典纸质版书籍,或登录法律出版社网站(进行在线查阅。
各大律所和法律援助机构:向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咨询,获取专业的法律解读和指导。
新法规主要内容
民法典新法规对信用卡逾期还款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逾期利息上限:信用卡透支利息不得超过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
罚息计算:罚息应当在逾期利息的基础上计算,且不得高于逾期利息。
催收费用:发卡机构不得向持卡人收取与催收成本不相符的催收费用。
2023年民法典信用卡逾期新法规
2023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关于信用卡逾期的相关规定进行了重大调整。
主要变化:
逾期责任调整:《民法典》新增了“持卡人自收到催收通知之日起30日内未履行债务,视为故意拖欠”的规定。此前,信用卡逾期默认即视为故意拖欠。这一变化有利于保护持卡人合法权益,避免因过失造成不良信用记录。
还款顺序变更:《民法典》规定,信用卡逾期后,银行应当按照以下顺序归还持卡人的款项:(1) 逾期利息;(2) 滞纳金;(3) 本金。这一修改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防止银行通过高额利息和滞纳金侵害持卡人利益。
协商还款机制:《民法典》鼓励银行与逾期持卡人协商还款。双方可以约定新的还款计划或其他方式解决债务问题。这一规定有助于缓解持卡人的偿还压力,避免陷入长期逾期困境。
需要注意的是:
故意拖欠债务仍然会产生严重后果,包括不良信用记录、法院诉讼等。
银行对持卡人催收欠款仍然具有合理性。持卡人应及时偿还欠款,以免影响个人信用。
协商还款需以双方自愿为原则,银行无权强制要求持卡人协商。
2023年民法典信用卡逾期新法规
2023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有关信用卡逾期的部分进行了重大修改,对持卡人的权益保障和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具有重要影响。
一、免息期延长
原民法典规定,信用卡透支的免息期不得超过56天。新民法典将免息期延长至59天,为持卡人提供了更多还款宽限期。
二、超限额罚息调整
原民法典对超限额罚息没有明确规定。新民法典明确规定,发卡机构可按照年利率24%收取超限额罚息,高于一般透支罚息利率。
三、催收行为规范
新民法典规范了金融机构的催收行为。禁止发卡机构以暴力、骚扰、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催收欠款。催收次数和方式也受到严格限制,以保障持卡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
四、诉讼时效延长
原民法典规定,信用卡透支的诉讼时效为3年。新民法典将诉讼时效延长至5年,为发卡机构提供了更长的诉讼救济期间。
五、代偿责任明确
新民法典明确规定,持卡人以本人信用卡恶意透支,且超出其还款能力;或以他人信用卡透支,构成犯罪的,由持卡人承担刑事责任;发卡机构可向代偿人追偿。
这些新规定的实施,既有利于保护持卡人的权益,维护金融秩序,也有利于促进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持卡人应合理使用信用卡,避免逾期,金融机构也应依法合规开展催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