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约定利息
劳务合同中约定利息主要涉及以下两种情形:
1. 延迟支付工资
当用人单位未按期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时,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利息。利息计算方式为:自欠付之日起至清偿之日止,每日按照欠付金额的0.5%计算。
2. 补偿经济损失
在下列情况下,劳动者可以主张用人单位支付利息作为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经济损失的。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劳动者经济损失的。
利息计算方式一般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一定比例计算。例如,LPR为4.3%,则加1%计算为5.3%。
约定利息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及时足额获得应得报酬。同时,也可以督促用人单位及时履行支付义务,减少劳动纠纷。
需要注意的是,劳务合同中约定利息的,必须明确利息的计算基数、计算期限、计算利率等内容。否则,约定无效。
劳务合同要求支付利息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借贷合同中约定利息的,借款人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借贷合同没有约定利息的,借款人按照同期同类贷款市场利率支付利息。”
借款人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当承担迟延履行的利息赔偿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五百条的规定,“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债权人可以请求履行,并可以请求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
劳务合同中,如果约定雇员应当支付利息,则雇员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如果劳务合同没有约定利息,根据以上法律规定,雇员应当按照同期同类劳务市场利率支付利息。
因此,劳务合同要求支付利息的依据在于:
民法典的损害赔偿责任规定;
借款合同利息赔偿责任的类推适用;
民法典迟延履行利息赔偿责任规定。
劳务合同约定利息高于 LPR
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务合同中不得约定利息。因此,约定高于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利息无效。
LPR 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发布的市场利率,代表了银行对最优质借款人的贷款利率。LPR 分为一年期和五年期两种。
如果劳务合同中约定利息高于 LPR,则该利息约定无效。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该利息约定无效,并返还已支付的利息。
需要注意的是,劳务合同中约定利息无效,并不影响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也就是说,劳务合同本身仍然有效,只是利息约定部分无效。
因此,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劳动者务必要注意,不得约定利息,否则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如果对劳务合同中的利息约定有疑问,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或法律专业人士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