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论
利息本质理论中,节欲论认为利息的起源在于人们为了未来而自愿保存和节约资源的报酬。
根据节欲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利息率会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储蓄的增加,资本的供给增加,而资本的需求相对减少。当资本供过于求时,为了吸引更多储蓄,借款者必须提供更低的利息率。
节欲论认为,利息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们增加财富的愿望和边际时间偏好率。时间偏好率衡量人们对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相对偏好。如果人们高度重视未来消费,他们更有可能储蓄,从而增加资本供给并降低利息率。
节欲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该理论未充分考虑资本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投资机会和经济增长。它假设人们具有稳定的时间偏好率,而实际上,这种偏好率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即使在节约率下降的情况下,利息率仍可能保持高水平。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节欲论仍然是利息本质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节欲论是利息本质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阿奎那是一位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他认为利息是非法的,因为他抵制了金钱的自然无产性,即以自然方式繁殖后代。
约翰·加尔文(1509-1564):加尔文是一位法国宗教改革家。他接受了阿奎那的节欲论观点,并进一步将利息与高利贷联系起来,认为它是贪婪和不道德的。
马丁·路德(1483-1546):路德是一位德国宗教改革家。他同样赞同节欲论的观点,认为利息是违背上帝旨意的。
节欲论的中心思想是,金钱不应该产生利息,因为这违背了其无产性的自然。利息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收入形式,因为它没有基于任何实际的经济活动。
节欲论将利息视为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而获得的回报。认为货币所有者将资金出借给借款人,通过收取利息,他们可以增加自己的财富。这种观点认为利息是货币所有者的一种收入,他们可以通过将其贷出而获得。
节欲论的支持者认为,利息是资本所有者风险承担的回报。他们认为货币所有者通过将资金借出,承担了借款人无法偿还的风险。因此,他们应该获得利息作为风险溢价。
节欲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利息不是一种真实收入,因为它是从借款人的价值中创造出来的。他们还认为,节欲论忽略了信贷创造的作用,即银行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来创造新的货币。
节欲论未能解释为什么借款人的价值会被减少。借款人通过使用资金进行投资或消费,可以创造价值。节欲论认为,借款人创造的价值并不属于货币所有者。
总体而言,节欲论将利息视为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而获得的回报。这种观点受到了一些批评,这些批评认为利息不是一种真实收入,并且它忽略了信贷创造的作用。
节欲论:利息本质理论中的核心思想
在利息本质理论中,节欲论是一个关键的学说,由古典经济学家如萨伊和穆勒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利息是人们推迟消费以进行储蓄的奖励。
根据节欲论,利息的形成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1. 储蓄:人们推迟当前消费,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2. 资本需求:企业(借款人)需要资金进行投资和生产。
3. 供求关系:储蓄者愿意将资金借出,而借款人愿意支付利息以获得资金。
4. 利息水平:储蓄供应和资本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利息水平。更高的储蓄水平会导致较低的利息,而更高的资本需求则会导致较高的利息。
节欲论认为,利息是一种生产因素的报酬,就像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一样。人们储蓄并推迟消费,实际上是在为经济提供资本,使企业能够进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
节欲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批评者指出,利息的形成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例如,信贷政策、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预期也会影响利息水平。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节欲论仍然是利息本质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学说,它强调了储蓄和投资在经济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