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借减贷加
会计中常用的“借减贷加”原则,是记账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规则。它规定了不同会计科目账户的借方和贷方余额的增减方向。
借方表示减少
借方是资产、费用和损失等会计科目的余额记录位置。当这些科目发生减少的情况时,需要记入借方,表示余额下降。例如,当企业购买原材料时,现金账户借方增加,原材料账户贷方增加。
贷方表示增加
贷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收益等会计科目的余额记录位置。当这些科目发生增加的情况时,需要记入贷方,表示余额上升。例如,当企业提供服务后,应收账款账户贷方增加,收入账户借方增加。
“借减贷加”原则是会计记账的基础。它确保了会计科目的借贷平衡,使财务报表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应用场景
“借减贷加”原则在会计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
记录交易:记账时,根据交易的性质判断借方和贷方的增减方向。
编制财务报表:在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时,各科目的余额按照“借减贷加”原则进行汇总。
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利用“借减贷加”原则来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遵守“借减贷加”原则,有助于会计人员准确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借减贷加的会计要素
在记账公式中,“借减贷加”原则决定了会计核算中受借贷记账法影响的会计要素。
借方要素:
资产:任何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例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
费用:企业为获取收入而发生的支出,例如材料费、人工费、折旧费。
损失:企业遭受的经济利益减少,例如坏账损失、投资损失。
贷方要素:
负债:企业欠他方的款项或义务,例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收入:企业通过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入,例如销售收入、服务收入。
利润: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某些要素既可借方记账,也可贷方记账,例如现金、存货。
借贷记账法遵循平衡原则,即借方金额必须等于贷方金额,使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始终成立。
借减贷加的会计科目包括:
资产类:
库存现金
其他应收款
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
负债类:
短期借款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其他应付款
长期借款
所有者权益类: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未分配利润
损益类:
营业收入
营业费用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支出
其他类:
预付账款
待摊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减贷加的含义:
在复式记账制度中,资产类科目余额增加时借方增加,贷方减少;负债类科目余额增加时贷方增加,借方减少;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余额增加时贷方增加,借方减少;损益类科目贷方发生额大于借方发生额时表示收益,反之表示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但其余额增加时贷方增加,借方减少。这是由于此类科目属于预先记入资产类科目的费用,其增加代表资产的减少。
会计分录借加贷减怎么看
在会计分录中,借和贷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记账时,凡是增加资产或支出的,记在借方;凡是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或收入的,记在贷方。
借方:
- 增加资产(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 增加费用(工资、租金、水电费等)
- 减少负债(应付账款、贷款等)
- 减少所有者权益(分红、利润分配等)
贷方:
- 增加负债(应付账款、贷款等)
- 增加所有者权益(股本、留存收益等)
- 增加收入(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
- 减少资产(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记住借加贷减的原则,通过分析分录中的借、贷方即可了解会计要素的变化情况。
示例:
一家公司购买了 1,000 元的办公用品,记账分录为:
借:办公用品 1,000 元
贷:现金 1,000 元
该分录表示公司购买办公用品,增加了资产(办公用品),同时也减少了资产(现金)。
注意事项:
并不是所有的账户都遵循借加贷减的原则,如收入类账户借贷相反。
会计分录应符合复式记账原则,即每笔业务至少涉及两个账户。
正确理解借加贷减的原则有助于准确记录和分析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