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中,凡是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的科目,统称为“资产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
资产类科目
资产类科目反映企业拥有的经济资源,其特点是借方增加,贷方减少。主要包括:
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投资类资产:对外投资、股权投资等
资产类科目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经济资源有所增加;而资产类科目的减少,则意味着企业的经济资源有所减少。
费用类科目
费用类科目反映企业为获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损失,其特点是借方增加,贷方减少。主要包括:
生产成本: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等
销售费用:广告费、销售人员工资等
管理费用:办公费、管理人员工资等
费用类科目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有所增加;而费用类科目的减少,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有所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资产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是相对应的。例如,当企业发生费用时,借方记入费用类科目,贷方则记入资产类科目。这反映了费用发生后,企业的资产减少了。
会计分录: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在复式记账制中,每个交易都会同时影响到资产、负债、权益等财务要素。会计分录即记录这些要素变动的凭证。按照惯例,资产和费用的增加记入借方,而负债、权益和收入的增加则记入贷方。
反之,资产和费用的减少记入贷方,负债、权益和收入的减少记入借方。这种“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的原则有助于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
例如,当一家公司收到现金时,其资产(现金)增加,贷方增加。同时,负债(应收账款)减少,借方增加。这保持了资产 - 负债 = 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
另一个示例是,当公司支出费用时,其资产(现金)减少,贷方增加。同时,费用增加,借方增加。这也满足了会计等式,因为费用是一种减少权益的交易。
小结
“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的原则是复式记账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有助于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并确保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理解这一原则对于准确记录和解读财务交易至关重要。
会计借贷记账法八字口诀:
增资借方减负贷,费用支出记借方
收入收益记贷方,资产负债按此行
解释如下:
1. 增资(增加资产):借方资产增加
2. 减负(减少负债):借方负债减少
3. 费用支出(减少资产):借方费用增加
4. 收入收益(增加资产):贷方收入/收益增加
5. 资产: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6. 负债:借方减少、贷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