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案件中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
在执行案件中,当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时,债权人有权要求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规定如下:
一、自逾期之日起
债务利息的计算自被执行人逾期履行之日起计算。
二、利率水平
执行案件中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利率水平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确定。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计算方式
债务利息的计算方式为:债务本金×年利率×迟延履行天数÷360(或365,根据年利率的计算方式确定)。
四、举证责任
债权人应承担迟延履行期间及金额的主张和举证责任。
五、其他
1. 债务利息的计算从逾期履行之日起至实际履行完毕之日止。
2. 如果迟延履行期间超过五年,债权人可以请求支付超出五年部分的额外利息。
3. 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例如:
张某借李某10万元,约定借期一年,年利率为5%。张某逾期一年未履行。则应支付的债务利息为:
100,000 × 0.05 × 365 ÷ 365 = 5,000 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计算问题解释
为规范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保障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计算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解释》明确了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期间。迟延履行利息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至实际履行完毕之日止。执行和解、执行和解协议或执行仲裁裁决书等,应当按照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确定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期间。
《解释》规定了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方式。一般情况下,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算。对于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计算。
《解释》还规定了减免迟延履行利息的情形。因不可抗力、执行程序中出现重大瑕疵、申请执行人有重大过错致使迟延履行利息计算期间不当延长等原因,导致被执行人承担过重利息负担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减免迟延履行利息。
《解释》的出台有利于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减少被执行人的过重利息负担,促进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
执行案件中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依据
根据法律规定,在执行案件中,债务人逾期履行债务的,应当按照逾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标准支付利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条:被执行人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执行暂缓履行期间不计收利息。被执行人逾期履行义务的,应当按照逾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标准支付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借贷合同对逾期利息有约定的,从约定;约定不明确,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贷款同期贷款利率执行。
计算方法:
债务利息的计算方法为:债务本金×逾期履行期间天数×债务利息计算标准。
利率标准:
逾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标准,一般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贷款同期贷款利率执行。具体利率标准以当地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为准。
注意事项:
执行案件中债务利息的计算起始时间为债务人应履行债务之日起。
债务利息的计算以天数为单位,不足一天的按一天计算。
对于有约定利息的债务,应当按照约定的利息标准计算利息。但约定利息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超过部分无效。
执行案件中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方式如下:
1. 确定计算基数
计算基数为未履行或迟延履行的债务本金。
2. 确定利率
利率一般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执行。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利率计算。
3. 确定计算期限
计算期限从债务到期之日起至法院判决生效执行完毕之日止。
4. 计算公式
债务利息 = 计算基数 × 利率 × 计算期限(按天计算)÷ 365
示例:
假设一笔债务本金为100,000元,债务到期日为2023年1月1日,法院判决执行完毕日为2024年3月1日,执行案件中迟延履行期间的利率为4.35%。则债务利息的计算如下:
债务利息 = 100,000元 × 4.35% × (2024年3月1日 - 2023年1月1日) ÷ 365
= 100,000元 × 4.35% × 426 ÷ 365
= 5,325.48元
注意:
计算时应以实际天数计算,不计入节假日。
如执行案件中有多笔债务,则每笔债务的利息应单独计算。
如债务人履行后仍有剩余利息,则应继续按剩余本金计算直至执行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