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是否会上征信
当一个人被执行法院判决后,将会面临一系列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影响征信。征信是个人或企业在金融活动中的信用记录,正面记录可以为后续融资提供便利,而负面记录则会增加获取信用的难度。
对于被执行人来说,其被执行情况会被记录在征信报告中。一般来说,被执行人会出现在失信名单中,失信名单是指法院对未履行判决义务的人员进行公布的名单。一旦进入失信名单,被执行人的征信评分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征信不良会给被执行人带来诸多不便,如无法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购买分期产品等。征信不良还可能影响就业,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考察求职者的征信记录,征信有不良记录的求职者可能会被拒绝录用。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被执行情况都会影响征信。如果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如一次性结清债务或达成和解协议,则不会被列入失信名单。某些类型的案件执行,如行政处罚执行、税务执行等,一般不会影响个人的征信记录。
因此,如果被执行,应积极主动履行义务,避免对征信造成负面影响。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可以通过依法向法院申请撤销失信名单,以恢复个人信用。
当被执行人案件结案后,征信系统中的不良记录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消除。具体消除时间如下:
一般情况下:
自结案之日起5年后,征信机构将主动消除不良记录。
有异议或纠纷的情况下:
自征信异议处理完成或纠纷解决之日起5年后,征信机构将主动消除不良记录。
特别情况:
欠款已付清且无异议:
结案后,被执行人应及时向法院申请出具结案证明或还款凭证。
提供证明给征信机构后,征信机构将在收到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消除不良记录。
法院裁定执行终止:
对于因撤销诉讼等原因导致执行终止的案件,征信机构将在收到法院裁定书后15个工作日内消除不良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后,征信机构仍会保留一段时间的查询记录。一般情况下,查询记录保留2年左右。
被执行人执行完毕后可以恢复征信吗
被执行人执行完毕后,能否恢复征信取决于其具体情况。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人执行完毕后,其失信行为记录将会被查询系统保留一定时间。
保留期限
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记录保存期限为5年。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记录保存期限为3年。
恢复条件
在保留期限内,被执行人可以申请恢复征信。但是,只有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申请恢复:
执行完毕,且已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没有其他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证明其已履行完毕义务并符合恢复条件。
恢复程序
被执行人符合恢复条件后,可以按以下程序申请恢复征信:
1. 向人民法院或执行法院提交书面申请。
2. 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证明其已履行完毕义务。
3. 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法院将作出恢复征信的裁定。
4. 裁定作出后,法院将通知人民银行及相关征信机构恢复被执行人的征信记录。
注意:
即使被执行人执行完毕后恢复了征信,其失信行为记录也不会完全消失。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该记录仍将被保留,供金融机构查询。
被执行人征信报告会记录与执行相关的信息,包括:
执行信息:
执行立案日期和案号
执行标的金额
执行申请人和被执行人信息
执行法院
执行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
失信信息:
法院已生效判决或裁定中确定的欠债未履行
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俗称“黑名单”)
失信期间(一般为两年,从法院裁定之日起计算)
执行记录:
执行过程中的进度和结果,如:
是否有执行到位
是否有执行和解或达成执行协议
是否有终结执行
其他相关信息:
与执行相关的法律文书,如执行通知书、执行裁定书
被执行人名下财产的信息(如有)
被执行人履行的信用记录,如按时还款或违约信息
这些记录对于贷款、信用卡申请、就业、出租房屋等信用评估场合至关重要。征信报告中的不良执行记录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资质,可能导致申请被拒绝或条件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