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多少利息不合法?
在借贷关系中,贷款人向借款人收取利息是合法的。法律对收取利息的利率有明确的规定,超过一定限度则属于高利贷,是违法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出年利率24%以上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即为高利贷。高利贷借款合同无效,借款人仅需偿还本金。
对于法定利率以外的利息,法律规定如下:
借款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36%,则利息受法律保护。
借款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但未超过年利率57.6%,则利息部分无效,借款人仅需偿还本金和年利率36%以内的部分。
借款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57.6%,则借款合同无效,借款人无需偿还任何利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定仅适用于民间借贷关系。对于银行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等机构贷款,其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超出规定的利率属于高利贷,借款人同样无需偿还超额利率部分。
高利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不仅损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国家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借款人应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
每年利息不得高于法定上限
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利率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
央行规定了个人贷款年利率上限,2023年第一季度为4.9%。也就是说,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年利率不得超过4.9%。
若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年利率超过4.9%,则该部分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中,经常出现高利贷的情况。高利贷指的是年利率超过36%的贷款。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高利贷属于犯罪行为,利息不受法律保护,放贷人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借款人借款时应注意查看借款合同中的年利率,防止落入高利贷陷阱。若发现借款合同中约定年利率超过法定上限,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该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泛滥。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属于高利贷,不仅违法,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高利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助长犯罪:高利贷者往往通过暴力或恐吓手段逼迫借款人还债,造成社会治安问题。
侵害借款人利益:高利贷利率极高,会给借款人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甚至导致破产。
扰乱金融秩序:高利贷的存在会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挤压正规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
因此,法律禁止高利贷的出现。借款人应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借款,避免陷入高利贷的陷阱。若发现自己遭遇高利贷,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寻求法律保护。
保护自身经济安全,远离高利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坚决打击高利贷,才能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