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最新出台《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解决借贷纠纷提供了新指引。
合理利率认定标准: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
超过四倍LPR部分的利息无效。
举证责任分配:
借款人主张借贷合同无效的,应提供证据证明合同存在无效情事。
贷款人主张超出四倍LPR部分利息有效的,应提供证据证明债务人认可或有利害关系人受益。
担保人的责任:
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在保证合同有效期内,债权人可直接向担保人要求履行债务。
担保人是在主债务履行期限后提供担保的,其承担的责任不超过主债务履行时的余额。
诉讼时效:
一般借贷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借款人有证据证明借贷合同无效或被胁迫订立的,诉讼时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司法解释强调:
坚持保护合法债权,依法打击非法高利放贷。
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规范借贷行为。
促进社会诚信,维护司法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解释从借贷合同的认定、利息计算方式、担保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规范借贷关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借贷合同认定
解释规定了借贷合同的认定标准,即具有合法借贷目的、真实的意思表示、明确的标的和期限。若案件中没有书面借据,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仍可认定为借贷合同。
二、利息计算方式
解释明确了借贷利息计算方式。借贷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无效。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三、担保责任
解释规定了担保人的责任。保证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出质人对出质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同一债务有多个抵押人的,债权人可以就其抵押财产优先受偿。
解释的出台完善了借贷案件审理的法律依据,有助于规范借贷行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法官应当严格遵循解释的规定,公正、高效地审理借贷案件,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社会公平正义。
最高院审理借贷纠纷最新司法解释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民间借贷领域存在争议的问题予以明确,旨在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秩序健康发展。
一、借贷合同的效力判断
该司法解释明确,民间借贷合同是否有效,主要审查是否具备合法目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等条件。
二、高利贷的认定
司法解释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此利率的,属于高利贷。金融机构向个人出借款项,利率不超过年利率4%的,不属于高利贷。
三、诉讼时效
对于民间借贷诉讼时效,司法解释规定,从借款到期之日起三年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借款人未还款,且借贷合同未约定还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从借款人收到催收通知之日起三年内开始计算。
四、保证责任
司法解释明确,保证人的保证范围仅限于主债务人的债务本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五、抵押权的实现
司法解释规定,抵押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对抵押财产进行拍卖,拍卖所得优先用于偿还债权。抵押权人不得擅自行使抵押权,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该司法解释的出台,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