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向小红借款 10 万元,借条中没有约定利息。后来,小红向小明催讨利息,小明辩称双方口头约定不支付利息。小红一怒之下,将小明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后认为,借条中未约定利息,但小红提供了小明承认借款并承诺支付利息的录音证据。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虽然没有书面约定,但录音证据可以证明双方存在口头约定支付利息。
因此,法院判决小明应当按照录音证据中约定的利率向小红支付利息。
本案说明,借款合同中未约定利息,但双方有口头约定支付利息,且有证据证明,则借款人应当按照口头约定支付利息。因此,在借款时,建议双方对利息约定进行书面确认,以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借条未载明利息,口头协议是否构成高利贷?
借条是记录借贷关系的重要凭证,若借条中未载明利息,仅有口头协议,则是否属于高利贷需要具体判断。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借贷利息不能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若借款人与出借人约定利息超过此限额,则属于高利贷。
在实践中,即便借条中未载明利息,但若双方有口头协议约定特定利息,且该利息超过法律规定的限额,则仍可能被认定为高利贷。
判断借款是否构成高利贷,不能仅凭口头协议。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
借款用途;
出借人的动机和目的;
是否存在欺诈或胁迫行为;
若经综合考虑,认定借款协议中约定的利息明显高于正常利息水平,且有损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则可能构成高利贷。
因此,借款人应谨慎对待借条中未载明利息的情况。如果有口头协议约定利息,务必考虑该利息是否合法合理。若有疑问,可咨询法律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同时,出借人也不应试图通过口头约定获取过高利息,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借条未载明利息,口头约定虽已支付
借条作为债务凭证,应载明借款金额、还款期限、利息等重要条款。实务中存在借条未载明利息,但双方口头约定并已支付的情况。对此,如何处理该情形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借条未载明利息,口头约定无效。口头约定不符合合同法关于书面形式的要求,不能作为债务存在的基础。借条记载了债务的主要内容,口头约定存在篡改债权债务关系的风险。
另一种观点认为,借条未载明利息,但双方口头约定并已支付,应认定为有效的利息约定。借条仅是债务凭证,利息并非其必备条款。只要双方当事人对利息达成一致并已履行,该利息约定应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并未明确规定借条未载明利息,口头约定是否有效。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结合具体案情综合判断。如果口头约定明确、无争议,且符合市场惯例,一般会认定为有效的利息约定。
因此,在借条未载明利息的情况下,如果双方存在口头约定并已支付,建议当事人保留相关证据,以备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同时,为避免争议,建议在借条中明确约定利息条款,并附有双方签名或盖章。
借条没写利息口头约定利息有法律效力吗
借条是债权债务关系的重要凭证,其内容一般包括债务金额、还款日期、借款人签名等信息。借条中往往也会约定利息,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那么,如果借条中未明确约定利息,口头约定利息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
根据我国《合同法》,合同成立的条件包括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内容合法、合同形式符合法律规定。借条是一种书面合同,其效力受到《合同法》的约束。
关于利息约定,《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也就是说,如果借条中未明确约定利息,则推定为无息借款。
口头约定利息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借贷双方在签订借条前或借条签订后,对利息事项进行了明确的口头约定,且该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那么该口头约定是有效的。
司法实践中,对于借条未约定利息,但有证据证明双方当事人存在口头约定利息的情形,法院一般会认定口头约定利息有效。该证据可以是证人证言、短信记录、录音录像等。
因此,如果借条中未约定利息,但双方当事人有口头约定利息,且该约定不违反法律规定,则该口头约定具有法律效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口头约定利息的举证责任在于主张利息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