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逾期人口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截至2021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亿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2%。
导致逾期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而可以供他们依靠的劳动力人口却在减少。
逾期人口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养老金支出压力不断上升。由于逾期人口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养老金支出都在增加,这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社会服务需求增加。逾期人口往往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这给社会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例如,养老院、护理院等老年服务机构供不应求,老年人居家养老面临着诸多困难。
第三,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逾期人口增长的同时,适龄劳动人口却在减少,这导致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企业招工难、用工贵,影响了经济发展。
面对逾期人口增加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延迟退休年龄、发展养老产业、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等。同时,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智能养老等,以满足逾期人口的多样化需求。
解决逾期人口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全、可持续的老龄社会,让逾期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安享幸福晚年。
根据2023年央行征信中心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个人信用报告》,截至2022年末,我国个人信用报告已收录信息9.46亿人,其中逾期记录人数为1.42亿人,占比15.03%。
逾期记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轻微逾期:贷款或信用卡逾期时间在1-90天内,逾期次数不超过3次。
严重逾期:贷款或信用卡逾期时间在90天以上,逾期次数超过3次。
呆账:贷款或信用卡严重逾期后,且金融机构对其不再计提利息,并已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坏账核销。
逾期记录会对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借贷困难、利率提高等后果。因此,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非常重要。
中国逾期人数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根据金融机构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中国贷款逾期90天以上的个人贷款余额为2.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4%。
逾期率方面,个人贷款逾期率从2020年的1.86%上升至2023年上半年的2.01%。这表明中国逾期人数有所增加。
导致逾期增长的原因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失业率上升、消费观念变化等。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也加剧了逾期问题。
为了应对逾期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征信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逾期处置的创新方式,例如灵活还款方案、债务重组等。
总体来看,中国逾期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背后原因复杂多样。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正在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2021年,中国逾期人口持续上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中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805.9亿元,同比增长16.6%;个人贷款逾期半年未偿信贷余额为333.1亿元,同比增长22.3%。
逾期人口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部分人群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其次是消费观念的转变,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现象普遍,增加了逾期的风险。疫情也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员工收入受损,也加剧了逾期的情况。
逾期人口的增加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于个人来说,逾期会损害信用记录,影响未来的贷款和消费。对于社会来说,逾期会加大金融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为了应对逾期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强对借贷平台的监管,规范信贷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信息的共享和运用效率。还通过政策措施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减轻还款压力。
解决逾期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个人应理性消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负债;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合理发放贷款;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通过多措并举,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有效遏制逾期人口的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