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利息受法律保护的标准
民间借贷关系中,利息是出借人提供资金获得的收益。受保护的民间利息是有上限的,即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利率。
《民法典》第680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国家规定的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该利率随经济情况而变动,一般在3%至5%之间。
如果民间借贷中约定的利息超过此利率,借款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减少或免除利息。超出国家规定利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即无效,借款人无须偿还。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利息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但并未达到高利贷的程度,此约定仍然有效。所谓高利贷,是指以高于国家规定利率四倍以上计息的借贷。
因此,民间借贷中利息的法律保护标准为: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一旦利息超过此利率,借款人有权要求减少或免除利息,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民间的借贷利息受到法律保护,但受到一定限制。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的规定:
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人与贷款人可以约定利率,但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因此,民间借贷利息才能受到法律保护的上限为:
同期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如果借款利率超过此上限,则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即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过上限的利息。同时,贷款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借款人支付超过上限的利息。
需要明确的是,民法典规定的是法定最高利率,并非最低利率。借款人与贷款人可以约定低于法定最高利率的利率。但无论约定的利率如何,均不得超过法定最高利率,否则超过部分无效。
以下情况不适用上述利息限制规定:
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依法成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同业拆借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发行的债券、股票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其他债务工具
借贷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民间利息受法律保护的条件:
一、利息约定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二、借贷双方应签订书面借款合同
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借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内容。未签订书面合同的,一方主张民间借贷关系成立的,应提供其他证据佐证。
三、借贷双方应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借贷双方均应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借贷,法律不予承认。
当民间利息超过法律保护上限时,怎么办?
一、偿还本金,拒绝支付超出保护上限的利息
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法律保护上限的利息部分。若出借人强行要求支付,借款人可向法院起诉维权。
二、协商调解,达成双方接受的方案
借贷双方可通过协商调解,就利息问题达成双方接受的方案。例如,降低利息、延长还款期限等。
三、向法院起诉,维护合法权益
若协商调解无法达成一致,借款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超出保护上限的利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