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科目中,根据会计借贷平衡原理,资产类和费用类科目遵循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简称借增贷减)的原则。
资产类科目:
现金
应收账款
存货
固定资产
当这些科目增加时,记入借方;当这些科目减少时,记入贷方。
费用类科目: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
当这些费用发生时,记入借方;当这些费用结算或冲销时,记入贷方。
借增贷减的意义:
借增贷减原则有助于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当资产科目增加时,借方增加,等式左端也随之增加;当费用科目发生时,借方增加,等式右端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也随之减少。
例:
假设一家公司购买价值 10,000 元的存货。
交易分录:借:存货 10,000,贷:现金 10,000
在这个交易中,资产科目(存货)增加 10,000 元,因此借方增加 10,000 元;而现金科目减少 10,000 元,因此贷方增加 10,000 元。
会计中借增贷减科目
在复式记账法中,资产、费用和损失等科目遵循"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的原则,即借记表示科目增加,贷记表示科目减少。
资产类科目
固定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
费用类科目
业务费用:包括工资、房租、水电费等。
销售费用:包括运费、广告费等。
管理费用:包括行政人员工资、办公用品等。
损失类科目
营业外损失:包括自然灾害损失、意外事故损失等。
待摊费用损失:包括已摊销费用中的损失部分。
其他
借款:借记增加应付账款,贷记减少现金。
应收账款:借记增加应收账款,贷记增加销售收入。
注意:
除上述科目外,负债、权益等科目的增减方向与借贷方向相反。
在具体记账时,需要根据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遵循借贷方向一致的原则进行记录。
会计科目借增贷减规则
在会计中,会计科目分为借方和贷方。通常遵循以下规则:
资产类科目:
借方增加:如现金、存货、固定资产
贷方减少:如支付现金、消耗存货、折旧固定资产
负债类科目:
借方减少:如偿还负债
贷方增加:如新增负债
权益类科目:
借方减少:如利润分配、红利发放
贷方增加:如收益、资本注入
成本和费用类科目:
借方增加:如采购材料、支付费用
贷方减少:如产品销售、费用摊销
收入类科目:
借方减少:如确认收入
贷方增加:如销售收入、利息收入
特殊科目:
累计折旧: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递延所得税负债:借方减少,贷方增加
预收账款: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应付账款:借方减少,贷方增加
注意:
借方账户余额增加时,贷方账户余额相应减少。
借方账户余额减少时,贷方账户余额相应增加。
借方和贷方余额相等时,账目平衡。
在会计学中,“借增贷减”是指复式记账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原则,用于记录账户余额的变动。具体而言,“借”和“贷”代表账户的左右两侧,而“增”和“减”则表示账户余额的变化。
借增贷减账户类型:
资产类账户:
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
当资产增加时,借方记账增加;当资产减少时,贷方记账减少。
负债类账户:
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长期借款
当负债增加时,贷方记账增加;当负债减少时,借方记账减少。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如资本、留存收益
当所有者权益增加时,贷方记账增加;当所有者权益减少时,借方记账减少。
例外情况:
收入类账户:
收入增加时,借方记账增加;收入减少时,贷方记账减少。
(这是借增贷减原则的一个例外。)
费用类账户:
费用增加时,贷方记账增加;费用减少时,借方记账减少。
(这也是借增贷减原则的一个例外。)
意义:
“借增贷减”原则是复式记账系统的重要基础,它确保了账户余额的平衡,并使财务报表中的各项科目可以正确地相互核对。它也有助于防止财务报表被篡改或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