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约定的利息是指在借贷合同中,约定借款人因迟延履行借款义务而需向贷款人支付的额外费用。合同约定的利息既可按固定利率计算,也可按浮动利率计算,利率水平由双方当事人约定。
合同约定的利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延期利息:借款人因逾期偿还借款本金而应支付的利息。
罚息: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贷款人对其处以的惩罚性利息。
复利:对已产生的利息再计算利息。复利通常只在特定情况下约定,如借款人未能及时支付利息。
合同约定的利息具有以下作用:
保障贷款人的资金成本:利息是贷款人因出借资金而产生的成本,通过收取利息,贷款人可以弥补其资金成本。
约束借款人的还款行为:较高的利息水平可以促使借款人及时偿还借款,避免拖欠。
产生惩罚性效果:罚息具有惩罚性性质,可以约束借款人的违约行为。
在签订借贷合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明确合同约定的利息类型和利率水平。
约定延期利息、罚息和复利等事项。
了解逾期还款可能产生的后果。
合同约定的利息在借贷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障贷款人的利益,约束借款人的行为,维持双方当事人的公平交易。
合同约定的利息计算基数与合同本金不符
在签订贷款合同或借款合同时,合同双方往往会约定利息的计算方法和利息计算基数。利息的计算基数是指计算利息时所使用的本金金额。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合同可能会存在利息计算基数与合同本金不符的情况。
利息计算基数与合同本金不符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形:
1. 利息计算基数大于合同本金。在此情况下,借款人需要支付超出实际借款金额的利息,导致利息费用增加。
2. 利息计算基数小于合同本金。借款人可以获得低于实际借款金额的利息,利息费用减少。
出现利息计算基数与合同本金不符的原因可能是:
合同条款不清晰或存在歧义。
计算错误或疏忽。
故意为之,以获取不正当利益。
如果合同约定的利息计算基数与合同本金不符,利息计算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明确利息计算方法和利息计算基数,避免因基数不符而产生的纠纷。
若发现利息计算基数与合同本金不符,当事人应及时与对方协商,协商一致后修改合同或进行补救措施。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合同约定的利息低,诉讼状撰写要点
当合同约定的利息明显低于法定利息或市场利率时,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要求提高利息。诉讼状撰写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明确诉讼请求
明确请求法院依法提高合同约定的利息至法定利率或市场利率。
二、陈述事实
详细陈述合同的订立、履行情况以及利息约定的具体内容。对于利息明显低于法定利率或市场利率的事实,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三、法律依据
援引《合同法》第114条、第203条等相关法律规定,说明当事人有权请求提高利息。
四、损害论述
阐述合同约定的低利息给原告造成的实际损失或损失的潜在风险。强调提高利息对于弥补原告损失或避免损失的必要性。
五、证据支持
提供合同文本、市场利率证明、专家意见书等证据,以支持诉讼请求。
六、其他事项
明确诉讼标的(应偿利息金额)、管辖法院以及其他诉讼请求,如要求支付逾期利息或诉讼费。
示例:
原告:张某
被告:李某
诉讼请求:
1. 判令被告李某向原告张某支付逾期付款本金人民币100,000元及利息;
2. 利息按照法定利率计算,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至实际给付之日止;
3. 由被告李某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于2023年1月1日签订借款合同,被告李某向原告借款人民币100,000元,期限为一年,利息约定为年利率3%。
2024年1月2日,借款到期,被告李某未能按时还款。合同约定的利息明显低于法定利率6.828%。原告多次催讨,但被告李某仍未还款。
原告认为,合同约定的利息过低,违反了《合同法》关于利息应当符合市场利率的规定。原告因此遭受了利息损失,要求被告李某按照法定利率计算利息,补足原告的损失。
综上,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李某向原告张某支付逾期付款本金及法定利率利息,并承担诉讼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