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常见的融资方式。对于无证照民间借贷的法律保护,我国法律规定了明确的界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保护范围不包括超过三倍法定利率部分的利息。也就是说,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同期的三倍法定利率,否则超出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那么,何为同期的三倍法定利率?《规定》第五条规定,同期的三倍法定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以2023年1月为例,LPR为3.65%,则同期的三倍法定利率为3.65% × 4 = 14.6%。
因此,民间借贷利率如果超过14.6%,则超过部分的利息将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的利息,法院也不会支持出借人的诉讼请求。
需要强调的是,民间借贷不受法律保护的范围仅限于利息部分。对于借款本金,只要符合《规定》的其他合法要件,出借人仍享有法律追索权。
民间借贷应秉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切勿贪图高利而触犯法律底线。借款人应量力而行,避免陷入高利息债务的困境。同时,出借人应遵守法律规定,不得以过高利率谋取暴利,否则将自食恶果。
民间借贷是否受法律保护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通过借贷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关系予以认可和保护,但前提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民间借贷关系必须具备主体合法、意思真实、标的合法、数量明确、利息合法等基本要素。借贷双方应签订书面借条,并载明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期限等重要条款。
对于民间借贷利率,法律规定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无效。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也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如果民间借贷关系符合上述法律规定,则受法律保护。如果借款人违约不还款,出借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强制执行还款。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不属于受监管的金融活动,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出借人在借出款项时应谨慎行事,考察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并尽量获取必要的担保。
循环贷款每次都查征信吗
循环贷款是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手续简便等特点。很多人担心循环贷款是否每次使用都会查询征信。
一般情况下,循环贷款仅在首次申请时查询征信。后续再次使用循环贷款时,银行通常不会重新查询征信。这是因为银行已经对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过评估,建立了档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可能导致银行再次查询征信:
申请金额较大:如果申请的循环贷款金额较大,超过银行设定的阈值,银行可能会重新查询征信以评估申请人的偿还能力。
资信状况变化:如果申请人在首次申请循环贷款后资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失业、负债增加等,银行也可能再次查询征信。
银行风控政策调整:根据银行的风控政策调整,银行可能会对所有循环贷款申请者再次查询征信。
因此,虽然循环贷款通常仅在首次申请时查询征信,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遇到以上情况,申请人需要做好心理准备,银行可能会再次查询征信。
法律允许的最高利息
法律对允许放贷的最高利息进行了限制,以防止过度的利息剥削行为。不同司法管辖区对最高利息的规定有所不同。
在中国,《民法典》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出部分无效。该利率限制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现象的滋生。
在其他国家,对最高利息的规定也各不相同。例如:
美国:各州对最高利息都有自己的规定,通常在5%-36%之间。
英国:法律对最高利息没有明确限制,但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决定是否过高。
欧元区:欧盟各国对最高利息设置了上限,通常在2-12%之间。
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限额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
保护借款人免遭高利贷的剥削
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防止债务危机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只是上限,放贷人仍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抵押品等因素自行确定实际利率。借款人在借贷时应仔细阅读借款合同,了解实际利率并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