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月利息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过此利率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具体而言,2023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如下: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3.65%
三年期及以上贷款基准利率:4.30%
因此,不同类型贷款的最高月利率如下:
一年期贷款:3.65% × 4 = 14.6%
三年期及以上贷款:4.30% × 4 = 17.2%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月利息超过上述限额,超出部分的利息将不被视为合法利息,借款人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拒绝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保护的月利率上限仅适用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对于企业之间的借贷,利息不受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限制。
月利息受法律保护的范围
在我国,法律对月利息的保护有一定的限度和规定:
民法典第680条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1年修订)第26条:民间借贷的利率,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年利率不得超过24%,法人在24%以内。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有权要求出借人返还。
因此,月利息受到法律保护的范围一般为:
自然人之间的借贷,月利率不得超过2%(年利率24%);
法人间借贷,月利率不得超过1.5%(年利率18%)。
超过上述限制的利息,法院将不予支持或要求出借人返还。借贷双方应当遵循相关法律规定,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
月利息多少受法律保护?
在我国,对于借贷双方约定的月利息,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通常情况下,法院在审理借贷纠纷案件时,会参考两大标准:
法定利率:央行规定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即所谓的基准利率。
同类贷款市场利率:指相同或类似借贷在市场上普遍执行的利率。
一般来说,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月利息明显高于同类贷款市场利率,则法院可能会认定为高利贷,并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对利息进行调整或撤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约定较高的月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借贷双方协商一致,且符合市场行情。
借款人从事高风险投资,约定较高的利息以补偿出借人的风险。
借款人出于急需用钱等特殊情况,自愿支付较高的利息。
月利息是否受法律保护取决于具体的利息水平、市场行情以及借贷双方的实际情况。借贷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约定利息,避免因利息过高而导致法律风险。
什么是高利贷,国家是有明确规定的,超过国家规定利率的部分就是高利贷。以2023年1月1日-6月30日为例,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上限为4.35%。那么,月利率多少不算高利贷呢?
月利率=年利率÷12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算出月利率=4.35%÷12=0.3625%
因此,月利率不超过0.3625%就不算高利贷。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贷款,其利率上限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上限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借款人应在借款前仔细了解贷款利率,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
如果借款人不幸陷入高利贷陷阱,可以向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或公安机关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月利率不超过年利率上限÷12即不算高利贷。借款人应警惕高利贷陷阱,理性借款,避免因高利贷而陷入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