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关于借款利息的规定
《合同法》第210条至第214条对借款利息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一、借款利息的利率
借款利息的利率可以约定,但约定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无效)。如果没有约定利率,则适用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
二、利息的计算和支付
利息的计算应当从借款实际发生之日起至还款完毕之日止。利息支付的方式和期限由借贷双方约定,但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三、利息的调整
如果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借款利率应当相应调整,除非借贷双方另有约定。
四、逾期利息
借款人逾期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逾期期间借款利率的1.5倍支付逾期利息。
五、高利贷
约定利率超过第210条规定的四倍的,属于高利贷,受到法律的制裁。
借贷双方在订立借款合同时,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借款利息,并以书面形式记载,以免产生纠纷。
合同法关于借款利息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09条至第211条对借款利息作出了规定。
一、借款利息的计算
根据《合同法》第209条,借款合同对借款利率有约定的,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类贷款利率计算利息。
二、约定利息的上限
《合同法》第210条规定,借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高于四倍的部分无效。
三、延期支付利息的利息
《合同法》第211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的,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在原利息基础上,支付迟延利息。迟延利息的利率由双方约定;没有约定的,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类贷款利率计算。
四、禁止高利放贷
《合同法》禁止以高利放贷牟取非法利益。借款利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的,债权人不得请求借款人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部分利息。
五、利息条款的效力
违反国家利率政策的利息约定无效。债权人以违法利率约定的利息,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
温馨提示:
在借款合同中,借贷双方应明确约定利息条款,包括利息率、利息计算方式、利息支付期限等。借款人应合法合规,避免高利借贷,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合同法关于借款利息的最新规定
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借款利息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主要内容如下:
法定利率调整
《合同法》将法定利率调整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LPR是一种浮动利率,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这意味着法定利率将根据市场情况定期调整,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超过法定利率的利息约定
借款合同可以约定高于法定利率的利息,但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上限。利率上限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目前为一年期LPR的4倍。超过利率上限的利息约定无效。
禁止高利贷
《合同法》明确禁止借贷双方约定高于利率上限的利息,否则视为高利贷。高利贷借款合同无效,借款人只需偿还本金,不需支付利息。
利息计算方式
利息计算方式由借款合同约定。合同未约定利息计算方式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方式计算。目前,常见的利息计算方式有按日计息、按月计息和按年计息。
需要注意的是,借款利息不得在借款本金中预先扣除。否则,将视为高利贷。
合同法关于借款合同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借款合同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定义
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形式
借款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金额较大的借款合同,建议采用书面形式。
借款金额
借款金额由借款人和贷款人协商确定,并载明于借款合同中。
利息
借款合同可以约定利息,也可以不约定利息。利息约定应当合法,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利率。
还款方式
借款合同应约定还款方式,可以是一次还本付息,也可以是分期还款。分期还款的,应约定每期还款额和还款日期。
违约责任
借款人逾期还款的,应当按照借款合同约定支付逾期利息。贷款人逾期发放借款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担保
借款合同可以约定担保方式,如抵押、质押或保证。担保方式的约定应当符合法律规定。
争议解决
借款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合同法还规定,借款合同的成立、变更或者解除,应当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借款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