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指引(2020年11月)
为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引导银行信贷合理投向,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出台了《中国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指引(2020年11月)》。
重点支持领域
指引明确,银行信贷应优先支持以下领域: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
绿色信贷和环保产业
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限制支持领域
指引限制银行信贷投向以下领域:
房地产(除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
投机性活动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差别性信贷政策
指引提出,银行应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和企业的差异,实施差别性信贷政策。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地区和困难企业提供优惠信贷支持。
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民生保障等领域。
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信贷保障。
监管要求
指引要求银行严格执行信贷投向指引,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建立健全信贷投向管理制度,明确投向原则和审批流程。
加强信贷风险评估,提高信贷审批质量。
加强贷后管理,及时监测和控制信贷风险。
《中国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指引(2020年11月)》对引导信贷合理投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应认真贯彻落实该指引,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指引(2020年11月4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了《中国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指引(2020年11月4日)》(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明确了信贷投向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支持方向,包括: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
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农户的信贷支持。
支持绿色金融发展: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
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支持。
《指引》强调,要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的原则,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防范信贷风险。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指引》要求,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投放效率,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中国银行业信贷投向指引2020年11月5日
为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信贷投向指引(2020年11月5日)》。该指引对金融机构信贷投向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明确了重点支持领域和限制投向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重点支持领域
该指引明确了金融机构应当重点支持的领域,包括:
科技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
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质量
社会民生:支持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民生领域发展
限制投向领域
为了防止信贷资金流入高风险领域,该指引明确了金融机构应当限制投向的领域,包括:
房地产:严格限制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产能过剩行业:限制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
高污染行业:限制对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风险投资:严格控制对风险投资的信贷投放,防范金融风险
该指引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行为,引导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指引 2020年11月1日
为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银行行业信贷投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明确了银行信贷投放的优先领域,包括:
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
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
绿色和低碳产业。
三农和小微企业。
《指引》强调,银行应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严把信贷风险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具体来说,银行应: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
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向重大工程、新基建和交通运输。
持续支持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加强对绿色和低碳产业的金融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
完善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为三农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指引》要求各银行严格执行信贷投向管理规定,切实保障信贷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