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款利息的规定
对于群众集资的利息,国家有关部门有明确的规定:
一、民间借贷的利息不能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借款合同对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借款合同对利率未作约定的,依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利息。借贷双方约定利息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超出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二、民间借贷合同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借款,出借人可以随时催告借款人返还借款。
三、民间借贷合同约定借款期限的,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逾期返还的,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向出借人支付利息。
四、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牟取更高利息,也不得在借款到期后以任何方式要求借款人支付超过合同约定的利息。
注意:本规定仅适用于民间借贷行为,不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
非法集资所得利息是否要追回?答案是肯定的。
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家相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备案,非法募集资金的行为。其所得利息更是非法获取的利益,应予追回。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非法集资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于此类案件,法院在判决时除了追缴非法集资所得本金外,还会对犯罪分子非法吸收的存款利息予以追缴。
追缴非法集资所得利息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非法集资往往打着高利息的幌子吸引投资,对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造成严重危害。追回利息有助于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同时,追回非法集资所得利息也是对受害者的救济。非法集资的受害者往往损失惨重,追回利息可以部分弥补他们的损失,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于非法集资所得利息,必须予以追回。通过法律手段打击非法集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退赔比例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一种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受害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退赔比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退赔比例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追回赃款情况:执法机关将尽力追回被非法吸收的存款。追回金额越大,退赔比例就越高。
案件性质及情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性质和情节不同,对退赔比例也会产生影响。情节严重的案件,退赔比例可能较低。
受害人资金来源:如果受害人的资金来源合法,例如正常收入或存款,退赔比例一般较高。如果资金来源不合法,则可能影响退赔比例。
受害人过错程度:如果受害人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过程中存在过错,例如明知是违法行为却仍参与,退赔比例可能降低。
一般情况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退赔比例在 20% 至 50% 之间。但具体退赔比例因案而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定。
受害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一旦案件被立案侦查,受害人可积极配合执法机关调查,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以提高追赃和退赔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一种高风险行为,受害人应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切勿相信高息诱惑,谨慎选择投资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着P2P行业规范整治的深入,不少集资参与人面临着“本金已回,利息拿不回”的窘境。其中,集资参与人不退已获得利息的做法引发了广泛争议。
集资参与人已获得利息是其参与集资活动所产生的收益,理应属于其个人合法财产。平台以“本金已回”为由拒绝返还已获利息,实质上侵害了集资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集资平台而言,虽然面临着资金流动性问题,但有必要保障集资参与人的正当利益。在采取措施化解风险的同时,也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清收渠道,盘活资产,以实现集资人的最大化利益。
从法律角度看,集资参与人不退已获利息的行为可能构成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集资平台与集资参与人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关系,平台有义务返还已获利息。
集资参与人不退已获利息的行为也违背了契约精神。在集资活动中,集资人对平台的信任是建立在合同约定基础之上的。平台单方面违约,损害了集资人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因此,集资参与人不退已获利息的做法不仅侵害了集资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法律和契约精神。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平台切实履行其应尽义务,保障集资参与人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