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利息应否写入执行标的
执行标的是判决书或调解书中载明的被执行人应履行的义务,其中可能包括支付欠款、利息和违约金等。延迟利息是指在债务到期后逾期未偿还时,债权人为了补偿损失而附加的利息。
关于延迟利息是否应写入执行标的,存在不同的观点:
支持写入执行标的:
有利于债权人保障债权:明确规定延迟利息后,债务人无法逃避利息责任。
有助于提高执行效率:如果执行标的包含延迟利息,法院在执行时可直接执行,无需进行繁琐的计算。
可以加大债务人的履约压力:写入延迟利息会给债务人造成经济负担,促使其尽快履约。
反对写入执行标的:
加重债务人的负担:延迟利息往往会随着逾期时间的增加而累积,加重债务人的负担。
可能导致执行难度加大:如果债务人无力偿还延迟利息,可能导致其陷入困境,从而影响执行的顺利进行。
不符合法律规定:民法典仅规定债务人应支付约定的利息,未明确规定延迟利息应写入执行标的。
延迟利息是否写入执行标的需要综合考虑保障债权人利益、合理分配责任和执行难易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建议在执行标的中明确约定延迟利息,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控制延迟利息的金额和期限。
延迟履行的利息从何时开始计算
在合同中,延迟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履行其义务。对于延迟履行的行为,通常需要支付利息作为补偿。那么,延迟履行的利息从何时开始计算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延迟履行的利息从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履行期届满,是指合同约定的履行时间已到,债务人应当立即履行其义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约定宽限期:合同约定在履行期届满后给予宽限期,债务人在宽限期内履行不视为延迟履行。因此,利息的计算从宽限期届满之日起开始。
当事人约定: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利息计算的起算时间,但不能早于履行期届满。例如,约定利息从履行期届满后第10天起计算。
法律规定: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合同,法律可能有不同的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保证合同中,利息从债务人逾期履行之日起计算,而不是履行期届满之日起。
计算利息的基准利率
延迟履行的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基准利率是指商业银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利率。
利息计算方法
利息的计算方式为:利息 = 本金 × 利率 × 逾期天数 ÷ 360
注意:
利息计算按照逐日计算原则,不足一天的按一天计算。
逾期利息可以作为债务人的一项独立债务,即使主债务已履行,逾期利息仍需偿还。
关于延迟履行期间的利息
当合同一方当事人延迟履行债务时,守约方有权请求迟延方支付利息,作为对延迟履行产生的损失的补偿。我国法律对延迟履行期间的利息作出了明确规定: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规定,债务人延迟履行,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利息计算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进一步明确,债权人请求的利息,可以是法定利息、约定的利息或者高于法定利息的利息。
法定利息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现阶段为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约定的利息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利息率。当事人可以在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范围内约定利息。
高于法定利息的利息是指在约定的利息基础上,债权人可以额外要求迟延方支付的利息。但法院在判决或者调解时,不得支持超过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利息。
需要指出的是,利息的计算从债务人迟延履行之日起算至清偿完毕之日止。债权人可以就利息要求迟延方承担继续履行的违约责任。
延迟履行的利息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67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金钱债务或者不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金钱债务的,应当支付对方利息。
延迟履行利息的计算方式为:
约定期限的利息:当事人约定了利息的,按照约定的利息支付。
法定利息:当事人未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0.05%确定。
法定利息从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视为履行期届满仍未履行的,从履行期届满次日开始计算。
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不支付迟延利息,但以下情况例外:
因继承遗产或者赠与取得债权的,不得约定不支付延迟利息。
债权人向债务人催告履行后,债务人仍不支付利息的。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以下情形下不适用延迟履行利息:
债权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可归责于债权人的原因不能在履期内行使请求权的。
债权人因主观原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债权不能实现的。
延迟履行的利息根据法定的标准计算,除非双方另有约定或法律有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