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有度,量力而行,是现代人理财的至理名言。而“借贷不超过15.4”这一理念,更是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15.4”的由来源自于金融界一个广为流传的“36%负债率原则”,即家庭负债总额与年收入之比不应超过36%。按照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若负债总额不超过年收入的15.4%,则基本处于安全范围内。
超额借贷犹如饮鸩止渴,看似能一时解燃眉之急,却会埋下长期的财务隐患。高额的利息和还款负担,会压垮家庭的经济,甚至导致破产。因此,借贷前务必三思而行,量力而为。
“借贷不超过15.4”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结合自身收入情况和消费习惯来衡量。对于收入较低或支出较大的家庭,负债率可以适当低于15.4%,以确保财务安全。而对于经济条件宽裕的家庭,负债率可以适当提高,但务必注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借贷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助人渡过难关,用不好则会伤及自身。遵循“借贷不超过15.4”的原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消费观,才是我们追求经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在我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年利率24%,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这意味着,借款人如果以高于年利率24%的利率向贷款人借款,则该部分利息无效,借款人无需偿还。例如,如果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1万元,年利率36%,那么超出年利率24%的部分,即12%的利息,借款人无需偿还,只需偿还年利率24%的部分,即2400元的利息。
对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现象的出现。高利贷往往会给借款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倾家荡产。因此,借款人一定要谨慎对待民间借贷,选择正规的贷款机构,并了解清楚借款利率,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
同时,贷款人也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不能收取超过年利率24%的利息。如果贷款人收取了超过年利率24%的利息,则借款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超出部分的利息。
借贷不超几倍受法律保护
借贷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经济活动,但借贷过高会给借款人带来巨大的还款压力,甚至导致债务危机。为了保护借款人权益,国家法律对个人借贷进行了限制。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最高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36倍。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最高不得超过其平均年收入的12倍。
超过上述倍数的借款,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此类高额借款,债权人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借款人还款。
这项法律规定旨在防止个人过度借贷,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它为借款人设置了一个合理的借贷上限,避免借款人因借贷过多而陷入财务困境。
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只对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做出限制。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不受此限制。因此,在从事商业借贷时,借款人应谨慎评估自己的偿还能力,避免过度借贷。
借贷不超过法律规定的倍数受法律保护,旨在保障借款人的权益。借款人应理性借贷,量力而行,避免因过度借贷而陷入财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