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放息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其是否符合高利贷的相关法律规定。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28号)对高利贷犯罪作出了明确界定:
放贷年利率超过36%,未超过年利率36%上限的四倍(即144%),且借款人为个人,属于高利放贷行为。
超过年利率36%上限的四倍,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放贷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借款人为单位的;
(2)自然人借款后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为他人拆借;
(3)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催收贷款;
(4)形成非法放贷团伙或者组织。
因此,放三分利息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根据借款人的身份、款项用途以及放贷人的催收方式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放三分利息不构成犯罪,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借款人如果是单位,则无论利息多少,都属于非法放贷。
2. 自然人借款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为他人拆借的,利息超过36%上限的四倍构成非法放贷。
3. 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催收贷款的,即使利息未超过36%上限的四倍,也构成非法放贷。
4. 形成非法放贷团伙或者组织的,即使利息未超过36%上限的四倍,也构成非法放贷。
放款三分利息受法院保护吗?
放款三分利息是否受法院保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利息有明确规定: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利率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规定,民间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据此,如果放款三分利息(年利率36%)符合以下条件,则受法院保护:
1. 约定明确: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借款利率为年利率36%。
2. 国家有关规定未禁止:法律未明确禁止民间借贷年利率为36%。
3. 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利息水平并未达到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程度。
如果放款三分利息不符合上述条件,则法院可能不会予以保护。例如:
借款合同中未约定利息,则适用法律规定的法定利率。
国家有关规定禁止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24%,则约定36%的利息无效。
利息水平过高,严重损害借款人权益,则法院可能认定无效。
需要注意的是,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还将考虑借贷双方的资格、借款用途、借款期限等因素。因此,放款三分利息是否受法院保护,需要综合评估具体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