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判决是否上征信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民事诉讼判决是否上征信取决于以下条件:
执行标的超过一定金额
民事诉讼判决的执行标的金额超过人民币20万元,且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限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超过一定期限未履行
被执行人逾期超过3个月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人民法院依法认定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定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
如果上述条件全部满足,人民法院将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公布被执行人的失信信息,并在全国征信系统中记录。这种情况下,民事诉讼判决将上征信。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民事诉讼判决都会上征信。只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判决才会对个人或企业的征信产生影响。
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及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至关重要。否则,不仅可能面临强制执行措施,还可能影响个人的征信记录。
民事诉讼判决后申请执行的时间限制
一、申请执行的期限
1. 生效判决:自判决生效后3年内可以申请执行。
2. 仲裁裁决:自裁决之日起2年内可以申请执行。
3. 调解书、和解协议:自调解书或和解协议生效后1年内可以申请执行。
二、特殊情况
1. 债权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在执行期限内申请执行的,执行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计算。
2. 债务人未清偿债务,债权人在执行期限届满前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主张的,视为提起诉讼,执行期限从头计算。
3. 对依法应当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的义务,人民法院确定诉讼时效期间时,从该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三、超过执行期限后的处理
1. 在执行期限内未申请执行的,判决、裁决、调解书、和解协议不能执行。
2. 有特殊情况导致不能在执行期限内申请执行的,债权人可以在期限届满后申请人民法院恢复执行。
3. 债权人超过执行期限未申请执行,债务人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债权人的执行申请。
四、提示
1. 债权人应及时在执行期限内申请执行,以免权利受损。
2. 债务人应积极履行义务,避免进入执行程序。
3. 法律赋予债权人一定的保护机制,但债权人仍需承担相应的诉讼时效责任。
民事诉讼判决会影响个人征信吗?答案是:是的。
当法院对民事诉讼做出判决时,判决书将被记录在个人征信报告中。这可能会对个人信用评级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信用评分降低。
影响程度取决于判决的严重性。如果判决涉及金额较大、性质恶劣的债务纠纷,则影响会更大。判决是否经过上级法院维持,也会影响信用评分。
判决记录在征信报告中的时间通常为 7 年或更长。在此期间,个人信用评分会受到负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判决记录在征信报告中的时间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而不是结案之日。
判决记录可能会影响个人获得贷款、信用卡和其他信贷产品的资格。贷款人可能会考虑判决记录作为风险评估的因素,从而降低贷款批准的可能性或增加贷款利率。
因此,在涉及民事诉讼时,个人应意识到判决对个人征信的潜在影响。及时解决债务纠纷,避免诉讼,可以帮助保护个人信用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