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台的借贷规定
近期,相关部门出台了新的借贷规定,旨在规范借贷行为,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主要规定:
贷款用途受限:明确规定贷款用途,禁止用于炒股、购房、偿还赌债等违法或非生产性用途。
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严禁高利贷行为。
征信管理:建立健全借贷人信用记录,及时查询借贷人信用历史。
电子合同:提倡使用电子合同,提高借贷便利性和透明度。
借款人保护:明确借款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不得侵害借款人合法权益。
监管加强:加强对借贷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行为。
意义:
新规定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资金安全:规范借贷行为,遏制高利贷等非法活动,保障借贷双方的资金安全。
优化金融环境:营造公平公正的金融环境,促进信贷市场健康发展。
保护个人信息:通过征信管理,保护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安全。
提升金融素养:引导借贷双方理性借贷,提升金融素养。
展望:
新借贷规定是保障借贷秩序的重要举措。随着其深入实施,将有效规范借贷市场,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借贷新规2020.7.1起施行
2020年7月1日起,《关于规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通知》正式施行,对网络小贷行业作出多项新规定。
1. 贷款实际年化利率不得超36%
新规明确,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实际年化利率不得超过36%,高于36%的部分应视为无效。这将有效遏制部分小贷公司高利贷现象。
2. 禁止“暴力催收”
新规严禁小贷公司采用暴力、恐吓、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并要求小贷公司建立健全催收管理制度,保障借款人合法权益。
3. 加强信息披露
小贷公司在发放贷款前,必须向借款人充分披露贷款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不得在合同中设置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保障借款人知情权。
4. 强化风险控制
新规要求小贷公司加强风险控制,完善贷前调查、贷中监测、贷后管理等环节,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同时,加强与征信机构、公安机关等单位的合作,防范信贷违法行为。
此项新规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网络小贷行业,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借款人应理性借贷,选择正规的小贷公司,谨慎评估自身还款能力,避免过度借贷。
随着近年来借贷市场蓬勃发展,国家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新规,加强对借贷行业的监管。以下是近期出台的新借贷规定:
额度限制:
个人网贷平台单笔贷款额度不得超过30万元,借款人不得同时从同一家平台借款超过30万元。
互联网金融机构单笔借款额度不得超过100万元,借款人不得同时从同一家机构借款超过500万元。
利率限制:
个人网贷平台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目前为年利率24%。
互联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
征信系统:
借贷机构必须接入国家征信系统,记录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借款人逾期还款等不良信用记录将影响其未来贷款申请。
风险提示:
借贷机构必须向借款人提供充分的风险提示,包括贷款成本、违约后果等。
借款人不得用于违法用途,如赌博、洗钱等。
其他规定:
借贷机构不得采取暴力催收等非法手段。
借贷机构不得向未成年人发放贷款。
借贷机构不得从事高利贷活动。
新借贷规定旨在规范借贷市场,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借款人应理性借贷,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负债。
民间借贷新规32条解读
202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共32条。
《规定》明确了民间借贷的受法律保护范围,新增了关于利息计算规则、担保责任、诉讼时效等内容。
1.受法律保护范围
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借款合同,受法律保护。
2.利息计算规则
合同约定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法院予以支持。超过年利率24%但不超过36%的利息,法院可酌情支持。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部分无效。
3.担保责任
保证合同有效成立后,保证人与债权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人履行了担保义务后,对其承担保证责任的数额享有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
4.诉讼时效
民间借贷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借款到期之日起计算。
5.其他重要规定
借贷双方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借款合同。
借款人以其不动产或者动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登记。
无效的民间借贷合同,出借人不得请求返还借款。
贷款人恶意阻止借款人清偿债务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意义
《规定》的发布,对民间借贷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