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针对民间借贷
民法典新增了民间借贷相关规定,旨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借贷合同生效要件:
书面形式:金额超过三万元的借贷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自然人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必须在出借人和借款人真实意思表示下签订。
合法性:借贷目的不得违反法律,如赌博、违法经营等。
利息约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24%。超过部分无效。
当事人约定利率低于24%,合同有效,但不起诉害赔偿作用。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保证责任:
保证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随时向保证人主张权利。
自然人之间的借贷,保证人不必承担超过主债务本金及利息的责任。
诉讼时效:
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主张时起计算。
自还款之日起,三年内未主张权利,视为放弃。
其他规定:
出借人催收债务,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
当事人对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有争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根据民法典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民法典针对民间借贷的规定,有利于规范借贷行为,保障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民法典针对民间借贷案中二审法律规定
民法典对民间借贷案件的二审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举证责任分配
二审中,原告仍需对借贷关系、借贷金额、偿还期限等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但如果原告提供了初步证据证明借贷事实,被告则须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如证明已偿还借款或借款已超过诉讼时效等。
2. 返还本息计算
民法典规定,借款人未履行还款义务,经催告后逾期不还款的,应当按照约定利率或者国家法定利率向贷款人支付利息。如果双方未约定利率,则适用国家法定利率。法院在二审中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返还本息的具体计算方式。
3. 诉讼费用分配
二审中,如果二审法院对一审判决维持原判,则一审、二审的诉讼费用一般由上诉人承担。但如果二审法院改判、发回重审,则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
4. 证据调查
二审法院有权审查、补正一审法院的证据调查,对一审法院遗漏的证据可以自行调查。二审法院在必要时可以调取新的证据,或委托其他人民法院调查取证。
民法典对民间借贷案件二审法律规定的完善,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和公正性。
民法典民间借贷最新规定:15.4%
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对民间借贷利息上限作出了新的规定。根据第680条,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
央行每月公布LPR,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2023年1月,一年期LPR为3.65%。因此,根据民法典的规定,2023年民间借贷利息上限为:
3.65% × 4 = 14.6%
需要注意的是,该上限适用于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如果借款人实际支付的利息超过上限,则超过部分不具有法律效力,可以要求返还。
民法典还规定:
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利率可以协商,但不得超过24%。
出借人与借款人协商的利率超过法定利率部分的利息,可以不予支持。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利率上限的,按照其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权益,防止高利贷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民法典民间借贷利率利息最新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民间借贷利率利息作出了新的规定。
一、法定利率上限
民法典第682条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2023年1月,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65%,由此计算出的法定利率上限为14.6%。
二、自然人超出利率上限不受法律保护
如果自然人借贷利率超过法定利率上限,则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具有法律效力。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部分的利息,出借人不得主张该部分利息。
三、法人或其他组织超出利率上限的部分有效
对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如果利率超过法定利率上限,则超出部分的利息仍然有效,但最高不得超过年利率36%。
四、利息结算方式
民法典没有规定利息结算方式,由借贷双方约定。常见的方式有到期一次性支付、按月或按季支付。
五、违法利率后果
民间借贷利率如果超出法定利率上限,将可能产生以下后果:
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部分的利息。
出借人可能被处以罚款。
严重违法者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六、注意事项
民间借贷应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借贷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重要条款。
借贷双方应建立良好的诚信关系,避免因利率纠纷产生矛盾。
如果借贷利率争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