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厘的利息,古时指借贷中的利息,相当于现代的0.9%。
在古代,利息的计算方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当时通常以“厘”为单位,一厘相当于千分之一,九厘即为千分之九。借贷时,双方会约定好每千文钱收取多少厘的利息,称为“九厘之息”。例如,借贷一千文钱,九厘的利息就是九文钱。
九厘的利息在当时并不算高,甚至可以算是低息。与民间高利贷动辄二分、三分的利息相比,九厘的利息可以说是比较划算的。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九厘的利息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古代,百姓生活困难,收入微薄,借贷往往是为了应急或维持生计。九厘的利息虽然不算高,但对于收入微薄的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
到了现代,利率的计算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使用“厘”为单位,而是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计算利息。九厘的利息在现代相当于0.9%,属于比较低的利息水平。
九厘利息是否属于高利贷,需依据具体法律规定而定,各地法律规定不同。
在中国,《民法典》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2023年2月,一年期LPR为3.65%,因此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4.6%。
若九厘利息,即年利率9%,低于上述最高限额,则不属于高利贷。反之,若超过该限额,则属于高利贷。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中还有其他可能适用于利率限制的规定,如《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明确,自然人之间借款年利率超过24%,超过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因此,判断九厘利息是否属于高利贷,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具体借贷情形。建议当事人咨询法律专业人士或向法院寻求明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