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收益也称为临时收益或非营业收益,通常在会计中记为借方。这是因为其他收益被视为对企业有利的收入或收益,并会增加所有者权益。
其他收益包括但不限于:
资产转让收益
利息收入
汇兑收益
政府补助
保险理赔
当这些收益被实现时,它们会被计入损益表中的“其他收益”科目。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应记入借方。因此,其他收益作为对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应记录在借方。
记录其他收益的借方分录如下:
借方:其他收益
贷方:所有者权益
通过使用借方分录,其他收益可以准确地反映其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并有助于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准确信息。
在利润表中,“其他收益”科目通常被列在营业收入或营业外收入部分,具体体现方式如下:
营业收入
如果其他收益是与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则会计处理为营业收入,如出售固定资产产生的收益、政府补助等。
营业外收入
如果其他收益与主营业务无关,则会计处理为营业外收入,如利息收入、汇兑收益等。
分类方法
其他收益还可以根据其性质进行细分,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常见分类包括:
出售资产收益: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产生的收益。
投资收益: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等。
汇兑收益:外币交易产生的收益。
政府补助: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
其他特定收益
一些行业或企业可能有特定的其他收益,例如:
保险公司:保费收益
银行:利息收入
房地产公司:租金收入
披露要求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需要在利润表中披露其他收益的具体来源和金额,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分析意义
分析其他收益对于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分析师和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及企业从其他业务或活动中获取的收益情况。
其他收益科目可考虑用以下科目替代:
业务外收入
汇兑收益
利息收入(非经营性)
股息收入(非经营性)
资产处置收益(非经营性)
营业外支出
汇兑损失
利息支出(非经营性)
罚款损失
营业外支出(非经营性)
营业外净收益
业务外收入总额减去业务外支出总额
可反映非经营性活动的盈利或亏损情况
应补所得税
对营业外收益或损失计算的所得税
与所得税相关的非经常性事项
应收所得税
对营业外收益或损失计算的所得税(应补所得税的相反科目)
投资收益
对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投资)的股息收入或处置收益
关联方交易损益
与关联方的交易产生的收益或损失
区别于正常业务交易产生的收入或支出
非常损益
与公司意外或不寻常事件相关的重大收益或损失
具有较低的发生频率且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替代科目应根据交易的性质、会计准则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通过使用合适的科目,可以清晰准确地反映非经营性活动和财务状况,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的整体财务表现。
其他收益是营业外收入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营业外收入》的规定,营业外收入是指不属于主营业务和投资收入的其它业务收入,包括:
投资款项的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
出售非流动资产的收益
接受捐赠的收入
其他与企业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
而其他收益是指除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利息收入、股利收入和补贴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具体包括:
罚款、赔偿金等其他收到的款项
汇兑损益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政府补助
其他非经常性的收入
因此,可以看出,其他收益并不属于营业外收入,而是属于其他收入的范畴。
在财务报表中,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收入通常分别列示,以便于使用者了解企业来自不同来源的收益情况。营业外收入反映了企业除了主营业务和投资以外的其他业务活动产生的收入,而其他收入则反映了企业其他非经常性或非主营业务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