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其中个人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截至2022年末,我国个人债务余额达到2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信用卡透支、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是个人债务的三大主要构成。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存在信用卡逾期的个人数量为4216万人,逾期金额为8100.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逾期金额为1.05万亿元,逾期人数为1143万人;住房按揭贷款逾期金额为9664.6亿元,逾期人数为257万人。
个人债务逾期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也对金融体系稳定性构成威胁。逾期拖欠会损害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引发信贷风险。
为了应对个人债务逾期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管、完善信贷体系、提高金融素养和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国个人债务逾期问题有望得到缓解,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020年,中国逾期人数为1.97亿人,较上一年增加2340万人,同比增长13.4%。逾期金额为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逾期率为4.4%,较上一年上升0.3个百分点。
从逾期分布来看,个人逾期占比达89.5%,企业逾期占比10.5%。逾期金额方面,个人逾期金额占比85.7%,企业逾期金额占比14.3%。
逾期债务主要集中在信用卡、网贷和消费贷等领域。其中,信用卡逾期金额占比61.7%,网贷逾期金额占比26.5%,消费贷逾期金额占比11.8%。
逾期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2020年,30岁以下逾期人数占比达到54.2%,其中,贷款逾期人数最多,占比达38.1%。
逾期原因主要包括收入下降、意外支出、过度消费等。其中,收入下降是主要原因,占比达到48.5%。
逾期影响较为严重。逾期不仅会影响个人征信,还会导致高息滞纳金和法律诉讼等后果。
2021年,中国逾期人数呈现增长趋势。据央行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个人信用不良贷款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逾期6个月以上的贷款余额为7200亿元,同比增长17.1%。
逾期人数的增加与经济下行、疫情影响等因素有关。2021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暴发,对部分行业和群体造成冲击,导致收入下降、还款困难。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失业率上升,也进一步影响了逾期人数的攀升。
不同年龄段的逾期情况也有所差异。央行报告指出,年龄在20-29岁的年轻群体逾期比例较高,占比超过40%。这可能与年轻群体消费意识较强、信贷门槛较低有关。
逾期人数的增加对金融体系稳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都构成一定风险。央行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逾期问题,包括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逾期贷款的追回率、完善个人征信体系等。
在逾期问题上,还应呼吁贷款人理性消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负债。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合理发放贷款,防止逾期风险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