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打电话的形式,以“加微信贷款”为名义实施诈骗。这些骗子会自称是贷款平台工作人员,声称可以为急需资金的人提供低息贷款,但需要先加微信进行身份验证。
一旦受害者添加骗子的微信,对方就会发送一个二维码,声称扫码后即可填写贷款申请。当受害者扫码后,骗子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者转账,如“解冻账号”、“缴纳保证金”等。如果受害者转账,骗子便会消失,受害者的钱财也会不翼而飞。
这些骗子往往会利用受害者的急切心理,以高额贷款额度和低利率为诱饵,让受害者放松警惕。他们还会伪造贷款平台的名称和标识,使受害者误以为是正规贷款平台。
为了避免此类诈骗,请务必谨记以下几点:
正规贷款平台不会通过电话主动联系借款人。
切勿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
不要扫码陌生人发送的二维码,也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
如有贷款需求,请通过正规贷款渠道申请,切勿轻信电话或微信里的贷款信息。
如果不幸遭遇了此类诈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保留相关证据,如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谨防诈骗,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网络贷款陷阱多,警惕来电索要信息。
近日,有人接到陌生电话,对方声称可以提供贷款,但需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拍照发送。切记,这是典型的网络贷款诈骗!
骗子通过电话伪装成贷款机构,诱导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一旦信息泄露,骗子将利用这些信息冒名贷款、盗取资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网络贷款陷阱层出不穷,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以下异常情况:
陌生来电或短信,声称可以提供贷款;
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
贷款申请简单迅速,无须提供收入证明等资料;
贷款利率异常高;
转账至个人账户,而非正规银行账户。
遇到此类情况,请直接挂断电话,切勿轻信。可以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如银行、信贷机构等。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谨记以下原则:
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务必妥善保管;
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提供敏感信息;
谨慎使用网络贷款平台,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机构;
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
切莫贪图一时便利,落入贷款诈骗陷阱。提高警惕,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打电话加微信贷款被骗,打电话违法吗?
被不法分子以贷款为幌子骗取钱财后,受害人出于愤怒和无奈,可能会通过拨打对方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质问或索要损失。这种行为是否违法,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拨打电话本身不构成违法行为。电话属于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只要在法定时间内拨打,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就不违反法律规定。
但如果在拨打电话过程中存在以下行为,则可能涉嫌违法:
骚扰行为:多次拨打电话,持续向对方施压,造成其正常生活、工作或休息受到严重干扰。
诽谤和侮辱:在通话中对对方进行诽谤或侮辱,损害其名誉或人格。
威胁和恐吓:通过电话威胁或恐吓对方,造成其精神上的严重恐惧。
故意妨碍他人拨打电话:故意拨打对方电话,占用其通话线路,妨碍其正常拨打电话。
对于被骗后拨打电话的行为,还需要结合骗子的具体行为来判断。如果骗子确实实施了诈骗行为,那么受害人拨打电话要求其归还骗取资金,并保留相关证据,属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拨打电话虽然不必然违法,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或不当的行为,以免触犯法律。如果遇到电话诈骗,受害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打电话加微信贷款需要给你匹配信息吗?
近年来,电话加微信贷款的骗局频发,令人防不胜防。不少受害者在接到贷款推销电话后,对方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为了避免落入骗局,需要警惕以下几点:
1. 正规贷款机构不会在电话或微信上推销贷款
正规贷款机构一般通过官网、APP等渠道发放贷款,不会主动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客户推销贷款。如果收到此类推销电话,务必提高警惕。
2. 不要提供敏感信息
在贷款过程中,确实需要提供一些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等。但是,正规贷款机构绝不会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如果对方索要此类信息,请立即拒绝。
3. 匹配信息是骗局
所谓的“匹配信息”,实际上是骗子为了窃取个人信息的借口。他们会声称需要匹配一些信息才能进行贷款审核。一旦受害者提供信息,骗子将利用这些信息盗取银行账户中的资金。
4. 保护个人信息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
遇到可疑电话或微信,请采取以下措施:
挂断电话或屏蔽微信
不要提供任何个人信息
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