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人员,如未能及时偿还债务,可能会面临信用受损、限制高消费等一系列后果。但 "一辈子还不起 "的情况绝非罕见,对于这类人群,法律和社会也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援助。
失信人员并非完全丧失偿债能力。我国《民法典》规定,债务人因不可抗力等不能履行债务的,不承担违约责任。若失信人员确实因天灾人祸等原因导致无力偿还债务,可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之诉,法院核实情况后,可裁定中止或终止执行。
失信人员可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减轻还款压力。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调整债务期限、利息或其他还款条件,使债务人有能力逐步清偿债务。我国《企业破产法》对债务重组有明确规定,失信人员可依法申请破产重整,以获得喘息机会。
政府也为失信人员提供了就业帮扶等社会救助。如广东省广州市推出 "暖心行动 "计划,免费为失信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重新就业,获取收入来源。
失信人员应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执行。逃避债务会加重违法后果,失信人员应主动申报财产、履行报告义务,与债权人协商还款方案。恶意逃避执行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失信人员 "一辈子还不起 "的说法过于绝对。通过法律保障、债务重组、社会救助等多方努力,失信人员仍有希望走出困境,重塑信用。
失信人员能否乘坐飞机一直备受关注。根据相关规定,失信人员被限制高消费,其中就包括乘坐飞机。
失信人员被限制乘坐飞机,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诚信体系,惩戒失信行为。失信人员往往在经济活动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限制失信人员乘坐飞机,可以有效避免失信人员逃避债务、转移财产等行为,督促其履行债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于失信人员而言,乘坐飞机的限制无疑会带来不便。这是失信行为的后果,也是维护社会诚信的必要措施。失信人员应该深刻认识失信行为的严重性,主动履行债务,修复信用,才能解除限制,恢复正常生活。
对于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失信人员可以向法院申请解除乘坐飞机的限制。例如,有重病患者需要外出就医,或者有紧急公务需要出差。法院在审查相关证据后,认为失信人员确实存在紧急需要,且不会造成新的失信风险,可以解除限制。
失信人员被限制乘坐飞机,是失信行为应有的惩罚,也是维护社会诚信体系的需要。失信人员应主动履行债务,恢复信用,解除限制。对于特殊紧急情况,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解除限制的途径解决。
失信人员的影响与后果
失信被执行人,是指因履行债务而被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员。成为失信人员会带来一系列严厉的后果和影响:
出行限制:
限制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
限制出入境
消费限制:
限制贷款、信用卡等金融服务
限制高消费活动,如旅游、酒店住宿
职业限制:
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职务
限制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特定职业
信用记录受损:
失信信息将在国家级信用信息平台上公示,对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企业投资、合作等商业活动
社会评价降低:
被贴上“老赖”等负面标签
影响个人声誉和社会交往
失信人员还可能面临:
罚款或拘留:法院可对拒不履行判决的失信人员罚款或拘留
财产查封:法院可查封、拍卖失信人员名下的财产以清偿债务
成为失信人员,不仅会对个人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还会严重影响信用和社会评价。因此,应主动履行债务义务,避免失信带来的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