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认房认贷如何破解
上海的"认房认贷"政策给购房者带来一定挑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购房者的当务之急。
1. 首套房贷款
对于首次购房者,只要名下无房产,即可认定为首套房,享受首套房贷政策。使用公积金贷款购房,首付比例可低至20%。
2. 改善型住房贷款
已有一套房贷者,若名下无其他房产,可通过以下方式认定为改善型住房:
出售名下房产,并结清房贷,再以首套房贷政策申请贷款。
将名下房产赠与他人,再以首套房贷政策申请贷款。
将名下房产转为共有产权,且配偶无房贷记录,可申请首套房贷政策。
3. 夫妻分开贷款
夫妻名下均有房产,可考虑分开贷款。即一方以个人名义申请贷款,另一方不参与贷款。此举可避免因名下房产过多而被认定为多套贷。
4. 离婚后购房
夫妻离婚后,若名下无房产,则视为首次购房,可享受首套房贷政策。但若离婚后名下仍有房产,则需要按照改善型住房贷款的政策申请贷款。
5. 异地购房
在外地购房,可不受上海"认房认贷"政策影响。异地贷款政策相对宽松,首付比例较低,贷款利率也较低。
还有一些其他方式可以破解"认房认贷"政策,如通过商业贷款公司申请贷款,或找担保人担保贷款。但这些方式的成本较高,需要谨慎考虑。
2020年上海认房认贷政策已结清,意味着购房者在申请贷款时不再需要受原有认房认贷政策的影响,购房资格和贷款额度将更加灵活。
政策要点:
已结清的房屋贷款不计入认房认贷
首套房认定标准不变,仍以家庭为主
二套房认定标准调整,将贷款结清的认定时点由网签备案后调整为贷款结清后
三套及以上房认定标准维持不变
解读:
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减轻贷款结清后购房者的购房压力。此前,购房者在贷款结清后仍然需要将已结清的房屋贷款纳入认房认贷计算,影响购房资格和贷款额度。新政策的实施,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购房者在贷款结清后可以更轻松地再次购房。
对于购房者而言,政策调整带来如下利好:
获得更多购房资格。已结清贷款的购房者,其购房资格将不再受到影响,可以更容易地获得首次购房或改善型购房的资格。
提高贷款额度。贷款结清后,购房者可以计入首套房认定,享受更低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从而提高贷款额度,减轻购房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政策已结清,但购房者仍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评估购房能力,避免过度透支。
上海认房认贷政策解读 2020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对上海的认房认贷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一、认房标准
认房包括已取得不动产权证的住宅(含商品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等);已贷款且尚未结清的住宅。以下住宅不计入认房范围:已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商办类住宅;经政府批准购买的保障性住房等。
二、认贷标准
认贷包括个人、配偶现有未结清的房贷以及公积金贷款。
三、认贷认房合并计算
已结清的房贷,无论是否还清商业贷款,均不再认作房贷;已结清的公积金贷款,认作房贷。
四、首付比例
根据贷款人首套房贷、二套房贷和三套及以上房贷的情况,规定了不同的最低首付比例。
五、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评估情况和市场利率水平自主确定。但对于首套房贷,利率不得低于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对于二套房贷,利率不得低于同期LPR加60个基点。
六、政策适用范围
该政策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范围内的个人住房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
七、细则解读
对于同一借款人名下有多处已结清房贷的,以其现有的未结清房贷记录为准认定是否为首套房贷。
对于借款人因离婚、继承等原因导致名下增加住房的,不视为其购买第二套住房。
对于借款人已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商办类住宅,需以出让合同或不动产权证等方式予以证明。
以上内容仅为上海认房认贷政策解读的要点摘要,详情请查阅相关政策文件或咨询当地相关部门。
上海认房认贷政策解读(2021)
认房认贷是什么意思?
认房认贷是指在申请个人住房贷款时,银行会根据借款人的房产保有情况和贷款记录来确定其贷款资格和额度。
上海认房认贷政策要点
认房:计算借款人名下已拥有住房套数,包括已结清贷款的房屋、正在还贷的房屋和未还清贷款的房屋。
认贷:计算借款人名下的未结清住房贷款笔数,包括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
首付比例:借款人购买第一套住房,首付比例为30%;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为60%;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首付比例为80%。
贷款利率:根据借款人信用情况、还款能力等因素确定。
贷款额度:一般情况下,贷款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家庭收入的8倍。
特殊情况
借款人为非上海户籍,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为35%。
借款人为离婚家庭,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为30%。
借款人为退役军人,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为20%。
政策影响
认房认贷政策旨在抑制炒房行为,促进住房市场的稳定。它对有购房需求的人来说,增加了购房难度,尤其是在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时。
注意事项
了解自己的房产保有情况和贷款记录。
根据购房需求和收入状况,提前计算首付比例和贷款额度。
关注相关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购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