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后放贷,通常是指借款人将从金融机构贷到的资金转借给他人,从中牟利。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属于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贷款后放贷属于非法经营罪。
贷款后放贷的主要危害性在于: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金融机构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可能造成金融风险。具体表现为:
1. 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贷款后放贷使得资金脱离了金融监管,增加了资金流向的不可控性,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2. 损害金融机构利益:贷款后放贷使得金融机构贷出的资金被用于非贷款用途,导致贷款资金不能有效回笼,损害了金融机构的利益。
3.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贷款后放贷可能会导致资金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加剧贫富差距,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4. 造成金融风险:如果贷款后放贷规模过大,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金融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贷款后放贷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借款人应严格遵守贷款合同规定,不得擅自将贷到的资金转借给他人,以避免触犯法律,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贷款放下来后还需要办理的后续手续
贷款放下来后,借款人还需要办理以下后续手续,以确保贷款顺利使用和还款:
1. 签订贷款合同
贷款放下来后,借款人需要与放贷机构签订贷款合同。合同内容包括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利息率等重要信息。借款人需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签署。
2. 办理抵押登记(如有抵押)
如果贷款涉及抵押,借款人需要到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抵押登记是一种公示行为,可以保护放贷机构的合法权益,防止借款人恶意处分抵押物。
3. 领取贷款资金
贷款放下来后,借款人可以凭贷款合同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放贷机构领取贷款资金。资金可以以现金、转账或支票等方式发放。
4. 开立还款账户
借款人需要开立还款账户,用于按时偿还贷款本息。还款账户通常是借款人在放贷机构开立的对公账户。
5. 按时还款
贷款放下来后,借款人需要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时间按时还款。逾期还款会产生滞纳金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6. 注销抵押登记(贷款还清后)
当贷款本息全部还清后,借款人需要到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注销手续。注销抵押登记可以解除抵押物上的限制,使借款人重新享有对抵押物的完整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