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存在固定成本,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 (EBIT) 大于零时,企业仍然会蒙受损失。这是因为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改变的,当产量低,EBIT 被固定成本摊薄,导致企业经营亏损。
固定成本的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重大影响。当产量较低时,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从而降低每单位产品的利润率。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成本在单位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利润率相应提高。因此,企业需要达到一定产出水平,才能覆盖固定成本并开始盈利。
在EBIT大于零的情况下,企业虽然有盈利,但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可能仍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来偿还债务并支付股息。此时,企业需要考虑提高产量或降低固定成本,以改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只要存在固定成本,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大于零时,也不代表企业就能盈利。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产量、成本结构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运营策略,才能确保长期盈利。
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是指企业固定成本的增加,导致每股收益对销售额变化的敏感性增加。
财务杠杆效应的产生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企业存在固定性经营成本
企业使用负债融资
如果企业仅使用权益融资,则不存在财务杠杆效应。
固定性经营成本是指无论企业销售额如何都会发生的成本,例如租金、折旧和管理费用。当这些成本随着销售额变化而保持不变时,称为固定成本。
当企业使用负债融资时,利息费用成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由于利息费用不能抵税,因此会侵蚀企业收益,进而导致每股收益对销售额变化更加敏感。
并非所有固定性经营成本都会导致财务杠杆效应。例如,可变成本中包含的固定部分,例如直接材料或工资,不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
因此,只要企业存在固定性经营成本就会存在财务杠杆效应是对的,但前提是企业使用负债融资。如果仅使用权益融资,则财务杠杆效应不会出现。
在企业经营中,经营杠杆的作用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就一定会存在经营杠杆。
固定成本不会随着收入或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即使收入下降,企业也必须承担相同的固定成本。当收入增加时,固定成本的摊销会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导致利润率上升。反之,当收入下降时,固定成本的摊销会增加单位成本,导致利润率下降。
因此,经营杠杆衡量的是收入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当收入增加时,经营杠杆会放大利润率的增长;当收入下降时,经营杠杆会放大利润率的下降。
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越大。这是因为当收入变化时,高固定成本会对利润产生更大的影响。具有高经营杠杆的企业在收入上升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在收入下降时面临更大的亏损风险。
理解经营杠杆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决策非常重要。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性质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适当的固定成本水平。
无论企业是否实现盈利,固定成本都是持续存在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 (EBIT) 产生直接影响。
当企业收入增加时,固定成本相对收入的比例会降低,导致 EBIT 的边际增加率高于收入的边际增加率。这被称为具有营业杠杆效应。相反,当收入下降时,固定成本相对收入的比例会增加,导致 EBIT 的边际下降率大于收入的边际下降率,即营业杠杆效应。
例如,一家企业拥有 100 万元的固定成本,收入为 150 万元,EBIT 为 50 万元。如果收入增加 20%,达到 180 万元,则 EBIT 将增加 30%,达到 65 万元。这表明该企业具有营业杠杆效应。
另一方面,如果收入减少 20%,降至 120 万元,则 EBIT 将减少 50%,降至 25 万元。这表明营业杠杆效应会放大收入波动对 EBIT 的影响。
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价格和产量决策时需要注意固定成本的影响。高固定成本会增加营业杠杆效应,使企业对收入波动的敏感度提高。而低固定成本则可以减少营业杠杆效应,使企业更具弹性,能够更好地应对收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