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泛滥。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会审查借贷合同约定的利率是否合法。如果利率超过年利率24%,法院将不予支持其超出部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借贷双方协商一致,且确有实际履行的利息,法院会予以支持。例如,借款人确实因借款而获得巨额收益,并自愿支付超过年利率24%的利息,法院可能酌情予以支持。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院也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对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利息予以部分支持。例如,借款人故意拖欠借款,导致出借人遭受重大损失,法院可能会支持部分超出年利率36%的部分利息。
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年利率36%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但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和案情实际酌情处理。
民间借贷利率受法律约束,不得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该范围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利息约定不明确的,借款人可以请求出借人以银行同类贷款利率支付利息。
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行为不仅损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因此,国家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严格监管,有效抑制高利贷行为的滋生。
当借款人遇到民间高利贷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2. 收集高利贷凭证,如借条、转账记录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协助调查取证。
借款人应增强法律意识,远离高利贷陷阱。需要借款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签订合法借款合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