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对民间借贷的认定、利息计算、催收方式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民间借贷认定要点
《解释》明确,民间借贷合同的生效要件包括:借贷事实、借贷金额、履行期限、利息约定(如无约定,视为无息)。同时,还规定了借贷人和出借人未签订书面合同,但有转账记录等证据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情况下的认定规则。
利息计算规范
《解释》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对于未约定利率的,视为双方约定利率为LPR。
催收方式限制
《解释》明确禁止使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催收债务,并规定催收人员不得骚扰、辱骂债务人。强调,催收人员应限制在正常的时间和频次内与债务人联系,不得损害债务人的名誉或人身安全。
其他重要规定
《解释》还规定了以下内容:
债务人无偿还能力的,债权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债务人将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前还款。
债权人转让债权时,应及时通知债务人。
意义及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的出台,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规范,有利于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遏制民间借贷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随着《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新借贷司法解释》)的正式施行,借贷案件的审理迎来了新变革。
《新借贷司法解释》对借贷案件的认定、利率认定、担保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认定借贷关系时,更加注重实际出借行为,弱化借条形式要件,有效避免了虚假借条的认定。
在利率认定上,《新借贷司法解释》明确了高于民间借贷利率四倍以上的部分不予支持,对高息借贷进行了有效遏制。同时,还规定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上限,保障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担保责任方面,《新借贷司法解释》明确了保证责任与主债务责任的独立性,限制了连带保证责任的扩张,减轻了担保人的风险。该解释还规定了对保证人的保全措施,保障了保证人的诉讼权利。
《新借贷司法解释》的施行,有利于规范借贷关系,维护借贷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它将有效打击恶意借贷、高息借贷等违法行为,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借贷市场环境。
2020年新《借贷司法解释》(最高法(2020)15号)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
1. 明确认定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新解释规定,对于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在出借人未主张利息时不予支持;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先审查借贷合同是否明确约定利息。
若约定利率低于年利率24%,法院支持;
若约定利率在年利率24%至36%之间,法院可以酌情支持;
若约定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2. 新增小额贷款公司相关规定
新解释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原告提起借贷纠纷案件的规定,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利率超出年利率36%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3. 加强对借款人保护
新解释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借贷纠纷案件时,对借款人是否为自然人、借款用途是否为个人消费等因素进行审查。
若借款人为自然人且借款用途为个人消费,则人民法院将从严审查借贷合同是否属于显失公平。
若借贷合同被认定为显失公平,则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利率。
4. 完善诉讼时效规定
新解释规定,借贷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借贷司法解释溯及力新规
2023 年 3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借贷司法解释》)。其中,对借贷司法解释的溯及力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司法解释的溯及力
《借贷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本司法解释自 2023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对施行前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当事人请求适用本司法解释的,从其起诉之日或者仲裁申请之日起适用。
这意味着,对于在 2023 年 3 月 1 日之前形成的借贷法律关系,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新《借贷司法解释》或原有司法解释。如果当事人选择适用新《借贷司法解释》,则从其起诉之日或仲裁申请之日起适用新司法解释的规定。
二、适用新司法解释的条件
当事人请求适用新《借贷司法解释》的,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借贷法律关系在 2023 年 3 月 1 日之前形成;
2. 借贷合同有效;
3. 当事人对适用新司法解释达成一致意见或者对新司法解释的规定有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
三、典型案例
例如,甲乙双方于 2022 年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利率为 20%。2023 年 5 月,甲向法院起诉乙要求偿还借款本息。此时,甲方可以请求适用新《借贷司法解释》,如果乙方也同意适用,则法院将按照新司法解释的规定,对超出年利率 15% 以上的部分认定为无效。
《借贷司法解释》的溯及力规定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在选择适用司法解释时,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考虑新司法解释的规定是否对自己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