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超过 35% 可否不还
我国《合同法》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超过年利率 24%,超过此利率的部分不予保护。如果借款双方约定利息超过 24%,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偿还 24% 以内的利息,但超过 24% 部分的利息无效。
对于利息超过 35% 的情况,《合同法》并未明确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如果借款利率超过年利率 36%,则属于高利贷,借款人可以不还超出年利率 36% 以上的利息。
需要注意的是,借款人在不还超额利息的同时,仍需要偿还本金和不超过年利率 24% 部分的利息。如果借款人拒不偿还本金和合法利息,出借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还款。
民间借贷利率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可能会根据经济形势进行调整。因此,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应注意查看合同中约定的利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
借款人如果遇到高利贷问题,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借款合同,或向公安机关、工商部门举报高利贷行为。
超过36%利息能否请求返还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不得超过年利率36%。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借款人有权请求返还。
借款人请求返还超过36%利息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1. 与出借人协商:借款人首先可以与出借人协商,请求出借人主动返还多收取的利息。如果协商成功,则可以避免诉讼纠纷。
2. 向法院起诉:如果与出借人协商不成,借款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出借人返还多收取的利息。在诉讼中,借款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出借人收取的利息超过了年利率36%。
注意:
借款人请求返还超过36%利息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如果借款人已经履行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则不得再行请求返还。
出借人故意收取超过年利率36%的利息,可能会构成高利贷犯罪。
为了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借款人应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并仔细阅读贷款合同,了解利息和还款方式等重要条款。如果遇到高利贷纠纷,应及时向法律专业人士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利息超 36% 的违法行为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出借人与借款人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 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 36% 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对于违反上述规定,向借款人收取超过 36% 利息的行为,执法部门将根据《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处罚措施:
行政处罚: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罚款数额为违法所得的 1 倍以上 3 倍以下。
刑事处罚:如果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涉案金额巨大,或者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等犯罪,可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
追回利息:
借款人有权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 36% 部分的利息。如果出借人拒绝返还,借款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广大群众应:
合理借贷,按需借贷。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或合法民间借贷平台借款。
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明确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方式等条款。
保留借贷凭证,如借条、转账记录等。
遇到高利贷纠纷时,及时向执法部门举报或咨询律师。
高利贷,利息超过36%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民法典》中,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无效。如果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高于36%,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无需偿还。
高利贷的危害:
1. 非法放贷:高利贷往往是非法放贷,可能涉及暴力催收、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2. 债务陷阱:高额利息会让借款人难以偿还,陷入债务陷阱,越借越多,利滚利,最终难以脱身。
3. 经济秩序混乱:高利贷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助长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何避免高利贷:
1.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时应选择经过监管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信贷社等,利率有保障。
2. 了解借款合同:仔细阅读借款合同,了解约定的利率、还款方式等条款,避免盲目借贷。
3. 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消费,避免过度借贷。
4. 拒绝套路贷:警惕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誘騙借款人,设置虚假抵押或担保,最终陷入高利贷陷阱。
如果不幸遭遇高利贷,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寻求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