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被执行查询是指征信系统对某个人或企业是否存在法院生效判决或仲裁裁决,并予以强制执行的情况进行查询。征信被执行查询记录将在一定期限内保存,对当事人的信用和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征信被执行查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法院诉讼:当个人或企业欠债不还,债权人可以通过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法院判决生效且债务人未履行,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2. 仲裁裁决:双方发生纠纷,通过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仲裁裁决具有与法院判决同等的效力,债权人也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3. 行政处罚:一些行政机关对违法违规行为可以作出罚款或其他处罚,如果当事人拒不履行,行政机关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征信被执行查询记录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信用,在申请贷款、信用卡、汽车按揭等金融业务时,金融机构会根据该记录对当事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影响业务审批。一些企业在招聘、合作或投资时,也会查询潜在合作伙伴或投资对象的征信情况,征信被执行查询记录可能会导致合作或投资机会丧失。
为了避免征信被执行查询,个人和企业应及时履行债务或积极应对纠纷,避免诉讼或仲裁。如果发生征信被执行查询的情况,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或变更执行,并妥善解决债务问题,以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影响。
征信被执行记录消除期限
征信被执行记录是指法院判决当事人履行债务,但当事人未履行,并被法院强制执行而产生的记录。此类记录会对个人或企业的征信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征信管理条例》规定,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请求之日起10日内,通知征信机构撤销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具体消除期限:
自法院撤销执行之日起(即被执行人履行完毕义务后)
5年
注意:
5年的期限自法院撤销执行之日起计算,而不是自债务履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如果被执行人在履行义务后未及时向法院申请撤销执行,则征信记录将继续保留。
征信记录的消除不影响法院的执行措施。如果被执行人在消除记录后再次不履行义务,法院仍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建议:
及时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避免被执行记录的影响。
如已产生被执行记录,应在履行完毕义务后及时向法院申请撤销执行。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及时发现并处理负面信用记录。
征信被执行查询怎么办
征信报告中出现执行查询记录,说明您可能存在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情况,这会对您的信贷和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
1. 核实信息准确性:向相关法院或执行机构查询执行信息,确认执行标的、执行时间等信息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存在错误,及时提交异议申请。
2. 主动履行义务: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如支付债务、交纳罚款等。完成执行后,向相关部门申请执行终结证明。
3. 沟通协商:主动联系债权人或执行单位,说明逾期原因,并提出协商解决方案。双方达成一致后,可申请撤销执行或达成和解协议。
4. 申请信用修复:如果无法一次性还清债务,可向征信机构申请信用修复。通过按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等方式逐步修复信用信息。
5.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谨慎提供个人信息,避免身份被冒用,导致被执行查询记录出现。如果发现身份被冒用,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预防措施:
1.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各种义务,避免因违法违规而被执行。
2. 妥善保管凭证:保留与还款或执行相关的凭证,以备日后维权使用。
3. 定期查询征信报告:及时发现并处理征信问题,避免负面信息影响信用状况。
征信被执行查询会对您的信用产生严重后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非常重要。通过积极协商、主动履行义务、保护个人信息等方式,可以修复信用记录,维护您的财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