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未执行,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执行申请人在向法院申请执行后,如果被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罚款、拘留、查封、扣押等。其中,罚款适用于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拘留适用于被执行人经罚款后仍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查封、扣押适用于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
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当写明执行依据的名称、作出执行依据的法院、执行依据的标的、履行义务的情况、申请执行的方式等。
法院收到申请书后,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依法发出裁定书,责令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限内履行义务。如果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法院将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强制执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强制执行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法律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自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之日起超过两年,申请执行人未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其申请。
因此,当事人在获得生效法律文书后,应当及时申请执行。如果逾期未申请执行,应尽快向法院咨询,争取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以免影响胜诉权益。
当法院判决或裁定生效后,当事人未自动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逾期未执行,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的步骤如下:
1. 提交申请
向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载明申请人的姓名、请求执行的事项、执行依据的文书名称和文号,以及被执行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地。
2. 审查材料
法院收到申请后,会审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有效。如材料不齐全,法院会通知申请人补正。
3. 立案
经审查合格后,法院会立案受理,并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执行通知书载明申请人、被执行人、案由、执行依据、执行标的、履行期限等内容。
4. 执行措施
被执行人应在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如被执行人不履行,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执行措施:
扣划银行存款
查封、扣押、冻结动产和不动产
限制高消费
司法拘留或罚款
5. 终结执行
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法院会终结执行程序。如被执行人不能履行义务,法院可以中止执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裁定终结执行。
注意事项:
申请强制执行期间,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强制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应遵守法律规定,不得妨碍执行。
被执行人如有异议,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之诉。
逾期申请强制执行正当理由的解释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38条规定,申请执行超过二年尚未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申请后,就会否超出申请执行时效作出审查。若法院认为申请人有正当理由,可以恢复申请执行时效。
正当理由是指申请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非本人控制的原因,导致未能及时申请执行。具体而言,可包括以下情形:
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申请人无法及时向法院递交申请。
客观不可预见的情况:如被执行人故意逃避执行,导致申请人无法在时限内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
执行机关的原因:如执行机关工作失误,导致申请人未能及时申请执行。
其他阻碍申请执行的情形:如申请人患有重病,或因其他客观原因丧失行为能力,导致无法及时申请执行。
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存在正当理由。证据可以包括:
不可抗力证明:如气象部门出具的天气记录。
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证明:如执行机关的查控记录。
执行机关工作失误的证明:如执行法官出具的说明。
申请人客观情况的证明:如医院诊断证明书或监护人的证明。
法院在审查时,将综合考虑正当理由的性质、证据的充分性,以及申请人逾期的时间长短等因素,作出是否恢复时效的决定。
因此,申请人若因正当理由导致逾期申请强制执行,应当及时向法院提交恢复申请执行时效的请求,并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法院将根据法律规定和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对申请进行审查,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