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高法民间借贷纠纷10个问题
1.民间借贷利息上限是多少?
超过年利率24%,部分无效。
2.民间借贷需采用何种形式?
最好采用书面形式,并有两人以上见证人。
3.怎样证明借贷事实?
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
4.借款人逾期不还,如何维权?
催收、起诉。
5.借款人失联,如何处理?
申请公告送达,依法处理。
6.借款利息能否逐月复利?
不能。
7.保证人承担怎样的责任?
主债务人不能履行时,保证人承担全部或部分偿还责任。
8.担保人已代为清偿,能否向主债务人追偿?
可以。
9.借贷期限超过20年有效吗?
有效,但超过20年部分不产生利息。
10.依法借贷,是否可以抵免其他债务?
不可以,两债权性质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自2015年出台以来,对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对适用相关法律条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明确了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标准。规定借贷双方需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借贷合同条款应明确清晰,符合法律规定。借款人已返还部分借款或者利息的,该行为可被视为认可借贷关系的成立。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规定了民间借贷利率的限制。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过该利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最高院以此为界限,划清了民间借贷与非法高利贷的界限,有效遏制高利放贷行为。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还对民间借贷中常见的纠纷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比如,规定民间借贷合同中约定利息,但未约定支付期限的,利息自收到借款之日起计算;借款人逾期还款的,除需偿还本金利息外,还应当支付逾期利息,逾期利息按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适用,既保障了债权人合法权益,也维护了借款人的正当利益,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适用法律规定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民间借贷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指引。
一、自然人之间借款的利息上限
法定年利率:24%
超过法定年利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无须偿还。
二、借款合同的有效要件
借款双方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借款目的合法
利率合法
借款合同形式要件: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仅适用于小额借款)
三、债权转让
债权人可以将民间借贷债权转让给第三方
债权转让的生效条件:债务人同意、债权转让合同生效
四、担保
民间借贷可以设定担保,如抵押、质押、保证
担保合同独立于借款合同,需要单独成立
五、诉讼时效
一般诉讼时效:三年
从借款到期之日起计算
对于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诉讼时效从出借人之日起计算
六、特别提示
当事人不得以虚假交易、违法行为、欺诈手段等方式掩盖民间借贷关系
法院对于高利贷借款合同不予保护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应当积极协商,避免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纠纷的司法解释,进一步规范了民间借贷行为,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解释要点:
明确借款利率上限: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的利息不予支持。
限制高利转贷:不得利用转贷等方式变相提高借款利率。
保护借款人权益:借款人以未超过市场利率的利率借款后,以超额利息作为还款,可以要求抵销还款金额。
明确借条效力:借条内容清晰无歧义的,视为有效借款凭证。但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除外。
规定借款用途:民间借贷不得用于非法活动,如赌博、洗钱等。
司法解释意义:
规范借贷行为:明确了借款利率上限,防止高利贷泛滥。
保障借款人利益:保护借款人免于高利盘剥,维护其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抑制高利贷的蔓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司法解释适用:
司法解释适用于2021年1月1日后形成的民间借贷纠纷。对于此前的纠纷,仍按照原有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