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立案案由中没有“民间借贷”选项,可能源于以下原因:
司法解释调整:2017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删除了“民间借贷纠纷”这一概念,将其纳入“合同纠纷”的范畴。
法律效力高于司法解释:《民法典》第689条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受《合同法》和《担保法》等法律规范。因此,司法解释中取消“民间借贷纠纷”选项,不影响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和审理。
微信立案平台限制:微信立案平台的案由选择一般较为简化,可能无法覆盖所有法律关系。因此,对于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合同纠纷”或其他与争议本质相近的案由进行立案。
立案后程序不变:无论案由选择何种,一旦立案,法院将按照合同纠纷的程序进行审理,不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微信立案案由中没有“民间借贷”选项,并不意味着法院不受理民间借贷案件。当事人仍可以通过选择其他案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间借贷纠纷立案后的处理流程
民间借贷纠纷立案后,法院一般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1. 立案审查:法院受理案件后,会对材料进行审查,判断案件是否符合立案条件,是否属于法院受理范围。
2. 开庭审理:法院会传唤原告、被告到庭参加审理。庭审中,双方当事人陈述自己的诉讼请求和答辩意见,并提供证据。
3. 调解:法院会主持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如果调解成功,法院会制作调解书,结案。
4. 判决:如果调解不成功,法院会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决,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5. 执行:如果被告不履行判决,原告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通过扣押、查封、拍卖被告的财产等方式,强制执行判决。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纠纷的处理可能因案情复杂程度和双方当事人的证据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当事人及时咨询律师,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民间借贷不予立案的情况主要有:
1. 欠款数额较小:一般情况下,欠款数额不满一万元的民事案件,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
2. 借贷关系不明确: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没有明确的借贷合同或借条,无法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
3. 借款人无偿还能力:借款人已无力偿还欠款,并且财产已被法院查封、冻结或执行,无法继续执行。
4. 借贷合同无效:借贷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借款利率过高、违反借款用途等,导致合同无效。
5. 超过诉讼时效:借款人自欠款到期之日起超过三年未主张权利,债权已超过诉讼时效,法院不再受理。
6. 刑事案件替代:民间借贷纠纷涉及刑事犯罪,例如诈骗、敲诈勒索等,法院会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7. 其他不予立案的情况:例如借款人正在进行破产清算、借款合同属于赌债或其他非法债务等。
虚构事实借钱警察不立案
近日,随着网络借贷平台的兴起,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虛构事实的方式骗取他人钱财,当受害者报警求助时,却被告知因为没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警方无法立案。
虚构事实借钱,是指不法分子编造虚假借口或提供虛假材料,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常见的手段包括:编造急需用钱的理由、冒充公职人员或知名人士、利用虚假平台或虚假网站等。
针对此类案件,警方往往难以取证,因为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网络平台或其他隐蔽渠道实施诈骗,没有留下实质性的证据。受害者提供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也难以证明不法分子的主观犯罪故意。
虚构事实借钱案件中,涉及的金额往往较小,不符合刑事立案标准。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5000元以上。因此,对于金额较小的虚构事实借钱案件,警方一般不会立案侦查。
面对此类案件,受害人应及时报警,并积极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虚假材料等。同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网上借贷平台或陌生人的借款请求。
警方也呼吁市民,切勿利用虛构事实借钱,否则将会承担法律责任。对于受害者,警方将尽力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追回被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