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央行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国个人贷款逾期超90天(不良贷款)总额为8182亿元,同比增长25.1%。这表明逾期人口大幅增加。
个人贷款逾期主要集中在信用卡和网络贷款等消费性贷款领域。其中,信用卡逾期金额为3804亿元,同比增长28.8%;网络贷款逾期金额为2825亿元,同比增长32.6%。
逾期人口的增加反映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导致还款能力下降。疫情反复也对个人收入和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进而导致逾期情况加剧。
逾期不仅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也会增加银行的坏账损失,对金融体系稳定造成潜在风险。因此,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缓解逾期风险,包括加强信贷风险监测、优化催收机制、开展延期还款政策等。
同时,个人也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借贷。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不仅有利于个人财务健康,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稳定和健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个人贷款逾期率为1.86%,较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目前约有3700万逾期者,逾期金额合计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信用卡逾期率为2.63%,较上年末上升0.24个百分点;其他各类个人贷款逾期率为1.37%,较上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
造成个人贷款逾期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下降: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部分人群收入降低,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失业率上升:疫情导致失业率上升,导致部分人群失去经济来源,难以偿还贷款。
消费观念变化:近年来,超前消费和过度借贷现象有所增多,这导致部分人群背负了过高的债务负担,难以偿还。
征信体系不完善:个别贷款机构的风控措施不到位,导致部分借款人信用记录不良,难以获得新的贷款,只能通过逾期来维系。
个人贷款逾期会对借款人的信誉造成严重影响,并在申请其他贷款、办理信用卡时受到限制。因此,借款人应理性消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借贷,按时偿还贷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中国负债人数与逾期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信贷日益普及。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信用卡和贷款总额已超过50万亿元。但与此同时,负债和逾期现象也愈发严重。
根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负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即有超过6亿人背负着债务。其中,房贷和车贷是主要负债来源,分别占个人负债的60%和20%左右。还有信用卡、网贷等非金融机构贷款。
负债高企的同时,逾期现象也十分突出。据央行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信用卡逾期率为1.5%,贷款逾期率为1.9%,逾期金额超过1万亿元。逾期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低收入人群中,他们往往缺乏合理的理财观念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造成负债和逾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物价上涨、收入增长乏力等因素导致部分人群入不敷出,被迫借贷。另一方面,消费主义盛行、过度透支等不良消费习惯也加重了负债负担。
负债和逾期问题不仅影响个人信用和财务状况,也会对整体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正在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普及理财知识、健全征信体系等措施,努力缓解负债和逾期现象,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021年中国逾期人数呈上升趋势。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个人信用贷款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600亿元,同比增长32.2%。
逾期现象的增加有多方面原因。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的收入减少,导致借款人还款困难。消费金融行业高速发展,各种贷款产品层出不穷,一些借款人过度借贷,导致债务负担过重。监管不完善,部分贷款平台存在放贷门槛低、利率高、催收暴力等问题,也加剧了逾期现象。
逾期还款会对借款人征信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其今后的贷款申请和信用卡办理。同时,逾期还款也会对贷款平台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逾期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监管,规范贷款平台的经营行为,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贷款平台也需要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严格贷前审查,合理核定贷款额度,及时发现和处理逾期贷款。同时,借款人也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借贷。